罷相之根
總管府日常事務是向兵部匯報,比如軍隊增減、訓練、裝備更新、士兵撫恤等等,梁州總管府提出新增六千募兵并要求總管府負擔軍俸的報告便送到了兵部。
兵部侍郎段文振嚇了一跳,增加六千府兵是常事,但增加六千募兵聞所未聞,這可是極少發生之事。
他不敢做主,連忙將奏折呈給了相國高颎,高颎見是蕭夏的簽字,他心中想到了什么,便來和太子商議。
批準總管的請示應該是天子的權力,但天子病情一天比一天沉重,君權基本上都交給了太子,除了調動軍隊的兵符還在天子手中外,其他君權都給了太子。
不過一些重大事件,太子必須和內閣商議,太子畢竟不是天子,他的很多權力都受到朝廷限制。
楊勇在兩天前收到蕭夏的來信,蕭夏在信中提到了他將六千私軍轉為總管府募兵的要求,這是當初他們談好的條件,當然,蕭夏也給出了理由。
楊勇在看到梁州總管府的奏折時便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楊勇不露聲色道:“我認為這不算重大軍國事務,高相國認為呢?”
高颎還是堅持原則道:“畢竟是募兵,不是增加府兵,是原則上的問題,還是請幾位相國一起商議吧!”
雖然高颎是楊勇的岳父,但在原則問題上高颎從不讓步,蕭夏這份奏折從他內心來說,他是堅決反對,他擔心開了先河,其他總管府也跟著效仿,那就麻煩大了,尤其對朝廷財政影響巨大。
但他也知道,蕭夏要招募的六千軍隊就是漢王楊諒的六千私軍,被蕭夏得到了,只不過他是想讓總管府來負擔軍俸。
所以他也沒有當即否決,而是找太子商議,給太子一個面子。
不多時,幾名相國都到了,高颎把梁州總管府的奏折給眾人傳閱一圈。
楊勇先開口道:“我先說幾句吧!首先大家要知道,這六千軍隊其實已經存在了,就是漢王的六千私軍,當初我擔心漢王要用這六千軍隊發動政變,所以委托蕭夏拔掉了這六千軍隊。
因為蕭夏也要冒很大的風險,所以他提出了條件,這六千軍隊歸他,將來作為募兵由總管府承擔軍俸,我答應了他的要求,主要是我擔心六千軍隊會發動政變,所以蕭夏的條件稍有點過分,我也答應了。
蕭夏拿到這六千軍隊,父皇事后也知道,也默許了蕭夏用武侯衛士兵剿滅漢王私軍,說明父皇也有這個擔心。”
太子的坦率開場,讓眾人都不知該說什么才好,高颎沉默片刻道:“這是原則問題,一旦開了這個口子,其他總管要求募兵,朝廷怎么辦?”
這時楊素緩緩道:“高相國,原則其實已經打破了,漢王在河東借口防御突厥,不經朝廷同意大肆募兵,招募軍隊聽說已超過了八萬人,根本不向朝廷請示,直接從河東的稅賦中扣除了軍俸,不說他造反,這就是事實上擁兵自立了。
相比之下,梁州主動向朝廷提出申請,我認為應該批準,不僅是太子已經答應,而是應該鼓勵這種尊重朝廷的行為。”
高颎搖搖頭,“漢王擅自募兵,朝廷肯定要嚴厲處理,但不因為漢王亂來,就放寬標準,允許其他總管募兵,只要尊重朝廷就可以同意嗎?那誰都可以尊重朝廷,最后朝政的財政怎么辦?”
太子楊勇又道:“蕭夏同時給我寫了一封信,信中解釋了他的募兵意圖,他擔心一旦天子不在-->>,漢王會率先進攻梁州,所以他要做準備,一是增兵,其次是把總管府遷到宋州,防止被漢王軍隊突襲,
罷相之根
高颎嘆了口氣道:“殿下,蕭夏兼任梁郡刺史,他要求總管府遷到宋州,這個可以同意,不調動梁州軍隊入京戍衛也可以同意,但募兵是原則問題,我們不能松這個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