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拜師儀式正式開始,由方逸向兩位老師敬茶……”
很快,拜師儀式就進行到了最重要的環節,那就是弟子敬茶和老師教徒,通常情況下,在弟子行完跪拜禮敬茶之后,老師都要勉勵幾句的,要是一些江湖上的門派,甚至還要宣讀門規。
“老師,請喝茶……”方逸上前跪在了孫連達的面前,從禮儀小姐端的盤子上拿起了一杯茶,雙手聚過頭,恭敬的端在了孫連達的身前。
“好孩子,起來,快起來……”
早年因為弟子不肖而數十年都沒有收取嫡傳弟子的孫連達,在接過方逸所敬的茶時,雙手都有些顫抖起來,顯然此時他的心情也不平靜。
“方逸,老師今天就送你一幅字吧,希望你日后能謹遵本心,不要浮躁……”
孫連達喝了一口茶,站起身走到旁邊已經擺好了紙墨筆硯的桌子旁,拿起一支毛筆在紙上寫下了“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這幾句話。
孫連達寫的是瘦金體的書法,雖然筆跡瘦勁,但至瘦而不失其肉,轉折處可明顯見到藏鋒,在行家眼中,這一手字已然是深得瘦金體的真諦,書法造詣頗為不凡。
“多謝老師,我一定會戒驕戒躁,努力學習的……”看到孫連達所寫的字句,方逸一下就認出來了其來歷。
這是諸葛亮《誡子書》中的一段話,大致的意思是想要知真知,必須使身心在寧靜中研究探討,人們的才能是從不斷學習中積累起來的,不學習就難以增長才干,不立志就難以學有所成。
“方逸,我可沒有孫老哥這手字,就不獻丑了……”
當方逸向余宣敬完茶之后,余宣卻是打開身邊茶幾上的一個木盒,從里面拿出了個物件,說道:“我知道你出身道門,這個法鈴是我早年收藏的,不知道你喜不喜歡?”
為了準備給方逸的禮物,余宣著實下了一番心思,為此還將自己收藏了數十年的物件都給翻早了出來,最后想到方逸的來歷,才決定送給他這個法鈴的。
余宣拿出來的這個法鈴,高約二十厘米,口徑約九厘米,是用黃銅制造的,鈴內有舌,就像是一個有長柄的小鐘,上端形狀分叉為三把山字形的劍,以象征三清之意,制作的頗為精妙。
“三清鈴?多謝老師……”
看到余宣拿出來的那法鈴,方逸臉上不由露出了喜色,雖然還沒上手,方逸就能感覺到那法鈴上溢出的淡淡法力,這居然是一件道家的法器。
不過此時此地方逸也無法細查這法鈴的玄妙,在手中稍微把玩了一下就交給了司儀小姐,只是他交出法鈴時那眼中流露出的不舍之意,還是讓眾人看出了他對這件禮物的喜愛。
“喜歡就好……”
余宣笑著點了點頭,這法鈴是余宣年輕的時候,一個曾經在他家中借宿的道士送給他,余宣雖然不知道這是件法器,但也能感覺到其不凡之處,所以一直都被他列成為自己的珍藏。
“老師,這是弟子的一點心意,還請兩位老師收下來……”
收徒有見面禮,但拜師也是要有拜師禮的,在師長給完見面禮之后,方逸對胖子招了招手,從他那里拿出了兩個巴掌大小的木盒,分別交給了兩位老師。
--
ps:月底最后兩天啦,求月票!(未完待續。)
_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