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借助金軍之力,收回燕地后,做出了讓當地漢人痛恨不已的三件事。
這三件事一是換官,二是授田,三是鹽法。
換官讓大宋朝廷失去了燕地士人之心,授田讓大宋朝廷失去了燕地百姓之心,鹽法則并讓大宋朝廷同時傷害了燕地士人和百姓的利益,使得他們心生怨恨。
所謂的“換官”,就是大宋朝廷在獲得燕地后,將原在遼國燕京地區各州縣任大小官員的當地漢人大量調至內地任職,而另行指派宋朝內地官吏前往管理其地。
也就是說,這些被稱作“歸明人”的前遼國官吏,全部被撤銷掉原有的官職,讓他們遠赴東京汴梁城接受朝廷的考核授官,異地另辟它職。
用后世通俗易懂的話說,宋朝占領的遼國土地上,所有的前遼官員都慘遭“下崗競聘再就業”。
大宋朝廷之所以如此行事,表面上是意圖籠絡控制燕京漢人世家大族的上層人物,將他們召到東京汴梁城面圣。實際上卻是出于對這些前遼官員的不信任,不敢令其繼續在原地為官。
大宋朝廷如此換官,可是將這些燕地漢人中的士人害苦了。
這些人首先須得自燕山府千里迢迢趕往東京汴梁城的大宋朝廷接受考核,然后又從東京汴梁城返回燕山府的家中。
得到異地的任命后,他們又要從燕山府奔赴河東、河北等地上任,往復顛沛流離于道路上。
更有甚者,在接受考官授職時,許多燕地中下層官吏還要受到大宋官吏的盤剝刁難,等個一年半載都不能得到新授的官職。
被這么一番折磨后,許多燕地士人對宋朝大失所望,紛紛向東逃遁到金軍控制的平州,投入了金國的懷抱。
這些投靠金國的士人將宋朝東京汴梁城的情況和沿途的見聞都告知了金國的統治者們,讓金軍進一步掌握了宋朝的虛實。
再就是令大宋朝廷聲名狼藉的所謂“授田”,實質就是朝廷巧取豪奪,將燕京城漢人遷走,強占他們的土地后授給常勝軍將士。
這些被遷移的燕京城漢人有的回到燕京城后,與常勝軍將士爭奪田產,卻得不到朝廷的支持,四處求告無門,淪為赤貧之人。
在燕京城受了宋朝委屈的這些燕地漢人懷著對宋朝的仇恨再次遷往金國。他們到了金國后,就如同當初在平州勸張覺叛金獨立一般,紛紛鼓動唇舌煽動金軍收回燕地。
因為這些被強奪了土地的燕地漢人知道,只有金軍擊敗宋軍,占領了燕京城,他們才有可能收回自己的土地田產。
如果說換官是傷害了燕地官吏士人的利益,授田是傷害了燕京城周邊被強行遷走的漢人的利益,那么宋朝在燕京地區推行的鹽法則讓燕地的所有人都利益受損。筆趣庫
遼國后期,燕云地區漢人的經濟負擔并不重。因為與苛捐雜稅繁多,讓百姓不堪重負的宋朝相比,遼國的稅賦并不重,科目也不多。
因此,燕云之地食鹽、酒麹等物都價格低廉,普通百姓的生活比之宋朝百姓要輕松許多。
這正是太尉童貫率軍北伐時,燕地漢人并不愿被宋朝統治的緣故。
雖然宋朝從金軍手中收回燕地后,宋徽宗慷慨大方的免稅三年以示恩寵,可是燕地之人卻不是傻子,沒有人為此感恩戴德。
遼國統治燕地時,沒有那么多重稅,換成宋朝統治后,突然之間就增加了許多稅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