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尉童貫見西軍諸將裝聾作啞,就將目光投向了自己一手提拔的兩個親信將領楊可世和王稟。
西門慶來到雄州城后,王稟尚未領軍到達。西門慶也沒有與他會面之意。
因為王稟現在與太尉童貫走得很近,西門慶怕見了他,王稟好心辦錯事,在太尉童貫那里說漏嘴,將他舉薦給了童太尉。
西門慶知曉童貫的北伐沒有甚么好果子吃,此時當然不會主動靠近童貫和他的身邊親信。
王稟為人更為沉穩,且他不是西軍出身,此時不便搶先開口,于是他也將目光投向了西軍出身的楊可世。
太尉童貫在西北曾經征招驍勇善戰的西軍子弟,組成了自己的親軍勝捷軍,楊可世正是這支軍隊的統領。
楊可世是西軍將領,由他率先表態最為合適。
楊可世見狀,只得硬著頭皮起身向童貫建道:“太尉,末將以為,事起之由,毫發未嘗預,一旦臨利害。若倉卒失計,我輩要領固不足惜,恐有不虞,辱國為重,愿熟計而后行。”
楊可世是童貫一手提拔的愛將,此時卻也請求太尉童貫不要倉促發兵,等到眾將商量妥當之后再進兵。
不是楊可世不知為太尉童貫抬轎,實是他出身行伍之間,知道戰事險惡,對此戰也沒有把握。
楊可世如此說,王稟更不好多說甚么了。
種師道聽了楊可世之,不動聲色地看了西軍諸將一眼,心道我西軍出來的將領,總還是與西軍一條心的。我說不能打,哪個后生會來出這個頭?δ.Ъiqiku.nēt
太尉童貫聽了楊可世之,心頭卻是大為不悅,只是不好當眾發作,訓斥自己這個不通政治的愛將。
此時發作,豈非正好讓種師道看一場笑話?
就在這時,急于建功立業的雄州知府和詵站出來為童太尉解憂了。
和詵乃是京東西路濮州鄄城人氏,其家距離東平府陽谷縣和濟州鄆城縣都不遠,算得是西門慶的半個老鄉。
和詵雖是擔任知府之職,但他也算是將門子弟。他的父親是大宋仁宗朝名將,拜龍、神衛四廂都指揮,步軍都虞候的和斌。
和斌曾隨名將狄青南征兩廣,平定廣源州蠻儂智高之亂。
在平叛之戰中,和斌領兵一日飛度昆侖關,突擊叛軍側背,為狄青戰勝儂智高軍立下汗馬功勞。
此后,和斌長期留守廣西,威震南蠻與交趾國,為大宋南方邊疆的穩定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和斌死后,他的兒子和詵以蔭為河北副將,累官至右武大夫、威州刺史、知雄州。
和詵有心如父親和斌一樣在邊關立功,因此對軍事極為關切。
他在軍中研制出制勝強遠弓式,能破堅于三百步外,宋遼邊境之人號為“鳳凰弓”。此后,和詵因功進相州觀察使。
和詵坐鎮雄州十年,常思朝廷必會對遼用兵,故而派遣了許多細作進入遼國境內偵察敵情。
如今終于等來了朝廷北伐的機會,和詵素有建功立業之志,他立即拜見太尉童貫,為童貫積極地出謀劃策。ъiqiku.
見西軍諸將都有躑躅不前之意,急于求成的和詵豈能容忍?
和詵當即對楊可世嘲笑道“楊將軍,你平時自夸能敵萬人,膽氣絕人,視堂堂之師如摧拉枯朽,怎地今日觀了,你也只不過是一個懦夫?”
楊可世被和詵當面搶白,又見太尉童貫對和詵之有贊許之意,只得忍氣吞聲,默然不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