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京臨潢府位于遼國上京道東南的潢河北岸,在西漢時期屬于遼東郡西安平。遼上京臨潢府周邊有七座山,分別是:天梯山、蒙國山、別魯山、獨盧金山、烏山、高淀山、撒葛山。這七座山圍繞遼上京臨潢府,形成拱衛之勢。
史載:“太祖取天梯、蒙國、別魯三山之勢于葦甸,射金齪箭以識之,謂之龍眉宮。神冊三年城之,名曰皇都。天顯十三年,更名上京,府曰臨潢。”
這說明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親自選定的建城地址,在天梯山、蒙國山和別魯山三座山之間,一片蘆葦甸之上建的遼上京臨潢府。
建立遼上京臨潢府過程中,最先營建的是“龍眉宮”。潢水像一條從興安嶺中部余脈西北東南向流出的蜿蜒巨龍,遼上京臨潢府就是建在龍眉之上的宮殿。
上京臨潢府是契丹建國初期在本土興建的第一座京城,遼國早期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中心。正式營建于遼太祖神冊三年。
上京臨潢府城幅員廣闊,氣勢雄偉,內分為二城,兩城相連為“日”字形。
北邊的內城名為皇城,周長約十唐里,呈六角形,由外城和內城組成,墻高三丈,設有樓櫓。
皇城的外城有四個城門,分別是東面的安東門,南邊的大順門,西邊的乾德門,北邊的拱辰門。
皇城的外城保護著其內的大內城。大內城又有三個城門,南門叫承天門,建有樓閣;東門叫東華門,西門叫西華門。
皇城南邊的外城名叫漢城,周長二十七唐里,略呈正方形,墻高兩丈,不設敵樓。漢城的三面開有城門,東邊的是迎春門,雁兒門;南邊的是順陽門,南福門;西邊的是金鳳門,西雁兒門,共計六座城門。
遼國建國初期,定都上京臨潢府,契丹統治者住在北邊的皇城里,漢族人居住在南邊的漢城里,這座都城的興建,是遼國“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的政治制度的反映。ъiqiku.
遼國在營建上京臨潢府時,正是契丹蒸蒸日上之時。遼國契丹騎兵橫行天下,遼太祖從未想過都城會遭遇外敵攻擊,因此,并未在外城上修建樓櫓、馬面、甕城等防御設施。
但是,按照漢人的筑城慣例,遼國在營建上京臨潢府時,還是修建了護城河。
上京城在營建時由遼太祖耶律阿保機選址,韓延徵參照當時幽州等中原內地城市的功能進行規劃設計,建城過程中就設計了人工運河。
負責營建都城的康墨記帶領工匠鑿烏山疏引潢水西南而下,流入遼上京臨潢府城北,在城北分成內城運河與外城運河。
外城運河繞遼上京臨潢府城外廓北、西、南三面形成護城河。在遼上京臨潢府城東南與內城導出的內城護城河匯流,再向東南流行二十余里后匯入潢水主河流。
這條從烏山人工引出的河流被取名為淶流河。
在上京城東面,還有一條自北向南流過的人工河流金栗河。淶流河與金栗河共同構成遼上京臨潢府的環城河流漕運體系和軍事防護體系。
如今這雄立二百余年的遼國舊都,即將面臨金軍的戰火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