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套圖以二寸折百里,比例尺較晉代裴秀的《方丈圖》加大一倍,改成為一比九十萬,并將方位改為二十四至,其精密度勝過前人三倍。
二十四至用十二支,甲、乙、丙、丁、庚、辛、壬、癸八干,干、坤、艮、巽四卦為指標。后世航海羅盤針所用之二十四至,就采自沈括這次重要創造。
沈括的地理學說與《大宋天下郡守地圖》在與遼國的邊界談判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北宋與遼國之間戰爭不斷,簽訂《澶淵之盟》后雙方罷兵休戰。然而遼國垂涎中原地區的繁華,仗著驍勇的騎兵,依然不斷提出領土要求。
宋熙寧八年,遼國派大臣蕭禧來到東京,要求重新劃定邊界。他提出的邊界是山西北部的黃嵬山,黃嵬山以北為遼國所有,以南為大宋朝所有。大宋朝如同意他的要求,等于將遼國的領土向南推進了三十多里。
黃嵬山是一座默默無聞、名不見經傳的山脈,北宋大臣沒人知道,朝廷上上下下亂作一團。
這時,朝廷想起了熟識地理的沈括,命他出任談判特使,要他既不能輕開戰釁,也不能向敵示弱而接受無理要求。
沈括他所恃的武器就是他的地理學說與《天下郡守圖》。他向蕭禧指出,兩國按《澶淵之盟》劃分邊界,邊界是白溝河,白溝河以北為遼國領土,以南為大宋領土,而黃嵬山在白溝河以南,理應是大宋的領土,不是遼國的領土。
蕭禧沒有一張自己的地圖,更不知道黃嵬山的準確方位,在地圖面前,他感到理虧三分,氣焰不知不覺地矮了一截,爭論了幾天后,雙方無功而返,但沒有將爭論推向極端。
不久,沈括又因此事受命出使遼國,在遼國首都上京再談兩國邊界。
這時遼國的談判代表改成了遼國宰相楊益戒,顯示了遼國對重劃邊界志在必得的姿態。
在談判時,沈括再次提出以《澶淵之盟》為基礎,以《天下郡守圖》為依據,有理有節,寸步不讓。
而遼國宰相楊益戒同樣在地理知識上不如沈括,詞窮理屈,找不到重劃邊界的理由。
這時,沈括又出示宋朝的木制地形模型,這使得遼國宰相大為驚奇,深感宋朝有奇才能人。
一番唇槍舌戰之后,沈括終于使得遼國放棄了對宋朝的領土要求,他以一位外交家與地圖學家的身份,運用智慧捍衛了宋王朝的尊嚴,也避免了大宋朝的領土流失。
大宋朝因為與遼國和西夏的爭端不斷,因此極為重視地圖的制作。然而,畢竟受到時代的限制,所繪地圖上也出現了許多謬誤,有的還是致命的錯誤。
西門慶在協助程萬里剿滅梁山泊賊寇時使用的正是《天下郡守圖》,憑借著穿越前的知識,他發現此圖錯漏許多,才萌生了要培養制圖人才的想法。.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