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構鄉愁的粵語詩學圖景》
——論《返唔去嘅屋企》的現代性困境與文化鄉愁
文\\阿蛋
在當代詩歌創作日益走向語實驗與形式創新的語境下,樹科的粵語詩《返唔去嘅屋企》以方為利刃,剖開了現代性進程中個體精神世界的撕裂與彷徨。這首創作于2025年穗城珠江畔的詩作,以粵語獨有的俚俗與鮮活,構建起極具地域特色的語空間,同時在城市化浪潮與鄉村記憶的碰撞中,展現出深刻的文化反思。其文本中既包含對鋼筋森林的批判,也暗藏對傳統村落消逝的挽歌,在看似直白的敘事中,涌動著復雜而深沉的情感暗流。
一、粵語方的詩學重構:語載體的身份認同
粵語作為嶺南地區的重要語符號,其獨特的語音、詞匯和語法結構承載著深厚的地域文化記憶。在《返唔去嘅屋企》中,樹科大膽運用粵語方進行創作,“家下”“唔喺”“噈系”等詞匯的頻繁使用,不僅強化了詩歌的口語化特征,更構建起鮮明的地域身份標識。這種語選擇,恰似本雅明筆下“靈韻”的延續,使詩歌在傳播過程中始終保持著獨特的文化質感。
方入詩并非簡單的語游戲,而是對主流話語體系的突破與反叛。當普通話成為詩歌創作的主流語時,粵語的運用賦予詩歌一種“他者”的視角。詩人通過方的陌生化效果,將讀者帶入特定的文化場域,迫使人們重新審視被標準化語所遮蔽的情感與記憶。正如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所:“語是附著在記憶上的象征體系”,樹科的粵語詩歌正是通過語的象征力量,喚醒了讀者對嶺南鄉土文化的集體記憶。
這種方寫作同時也暗含著對語殖民的抵抗。在全球化與城市化進程中,方的生存空間不斷被壓縮,而樹科將粵語融入詩歌創作,實則是對本土文化的堅守與捍衛。詩歌中的方詞匯如同文化基因,在現代性的沖擊下頑強地延續著地域文化的血脈。
二、意象的解構與重組:現代性困境的視覺呈現
詩中“卅三層三號”“石屎森林”“硬殼洋灰”等意象,構建起一幅冰冷的現代城市圖景。這些意象打破了傳統詩歌中自然意象的和諧與柔美,以鋼筋混凝土的堅硬與冷漠,象征著現代生活的異化與疏離。詩人筆下的高樓大廈不再是文明進步的象征,而是成為了精神家園的囚籠,正如海德格爾所批判的“技術對詩意棲居的破壞”,現代建筑的標準化與同質化,剝奪了人們對“家”的歸屬感。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舊陣時啲鄉鎮”“青山裙裾”等傳統意象,這些意象承載著詩人對往昔歲月的懷念與眷戀。在城市化的進程中,鄉村的自然景觀逐漸被現代建筑所取代,“村村通”工程帶來的便利背后,是傳統鄉村風貌的消逝。詩人用“硬殼洋灰噈系青山裙裾”這一充滿張力的比喻,揭示了現代化對自然與傳統的侵蝕,展現出發展與破壞的矛盾與悖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