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及此,天順帝一臉嚴肅地問傅寒洲:“你正是讀書科舉的好年紀,為何要種地?”
他待虞昭如親祖孫,要星星不給月亮,寵溺非常。
對待傅寒洲的態度卻大相徑庭,更像嚴師對待不成器的逆徒,恨鐵不成鋼。
傅寒洲下意識地向虞昭求助,見她眼中滿是笑容與鼓勵,深吸口氣將他與虞昭說過的話復述出來:
“草民躬身耕種時,雜念盡消,心志愈堅;待到春華秋實,瓜熟蒂落之際,體悟春種秋收的天地之道。”
想到虞昭那時的反應,傅寒洲鬼使神差地說了句:“陛下,草民是真心喜歡種地。”不是被人逼著種地。
“欲蓋彌彰”、“此地無銀三百兩”、“掩耳盜鈴”等詞,從天順帝腦中一閃而過,他看了眼虞昭,問傅寒洲:“安樂不準你讀書?”
面對天順帝的詢問,傅寒洲不敢添油加醋:“回陛下,安樂公主殿下從不約束草民。草民底子差,遠不如家中兄弟學得快。學業跟不上,草民心中憂慮不安,偶然發現種地時雜念盡消,磨練心志,還能從中賺取收益。自此,草民邊讀書邊種地。”
安樂公主的確不曾明面上為難過傅寒洲,但彼時的寶珍郡主,仗勢欺兄,有事沒事都要找茬整治傅寒洲。
傅寒洲初來乍到,無依無靠,起初選擇隱忍不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