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石墩的成長總體來說也算是順風順水的,不如意的事兒這一年卻堆積到一起了。
爸爸的意外媽媽的跟隨,自己事業上的滑鐵盧都遇上了,忙起來的時候不會東想西想的。
一旦躺在病床上,右手吊著吃飯都只能用左手用勺子舀,嘴里一半桌上一半的時候,石墩就開始懷疑人生了,覺得自己好像挺沒用的。
看著白發蒼蒼的外婆忙前忙后要照顧自己,石墩心里越發的難受。
當然,也換位思考過了,想著爸媽的事對外婆的打擊也大,但是老人都能挺過來,自己這事兒算啥呀?
除了生死,其他都是擦傷。
在醫院養了一周,石墩堅持要出院出家去休養。
他不能老住在醫院讓外婆來照顧自己。
舅舅舅媽都說回家休養,還有那個連面都沒見過的趙老師也打了電話建議他回家。
石墩回村子里了。
吊著右手回來的。
陳冬梅將這個消息告訴了杜紅英。
“娘,我知道的,他在比賽的時候受的傷。”
“哎呀,這才是運氣不好噢。”
“還算運氣好吧,傷的只是手,要是腰什么的就更麻煩了。”
杜紅英是在石墩受傷后去仔細關注了一下舉重運動員的現狀,才知道這一項運動員有很多后遺癥,絕大多數都是是肩部損傷,腰部損傷,腕部損傷……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每一個閃閃發光的獎牌都是他們用時間用青春用汗水和傷痛換來的。
出過成績的運動員,能夠登上塔尖的只是少數,能夠名利雙收,他們在退役后會有相應的資源,生活和工作都能得到保障。
但是,絕大多數的運動員日復一日的訓練比賽卻并不能等到出人頭地的那一天。
他們走出了賽場就會陷入迷茫。
青春年少絕大多數時間都用在了訓練上,文化上就吃虧得多。
長年的封閉訓練與社會也脫節了,再走進人海中,就成了為不起眼的那一個。
想要求得一個崗位想要適合新的生活環境都特別的艱難。
杜紅英很關注石墩的情況。
據說運動員退役后最理想的狀態就是做有運動技能再就業,去從事教練員、體育教師等職業。
但這類崗位要么數量有限,要么需要資格證書門檻。
她和李紅運他們想到了一起:實在不行咱就自己開培訓學校,讓石墩做自己喜歡做的工作。
石墩回家后,自己口訴,讓舅媽代筆寫了退役申請書,再用左手歪歪扭扭的簽下了自己的大名。
從此以后,他就與舉重比賽的賽場說再見了。
很快,石墩的退役得到了批準,也給他安排了工作:回原籍的學校任體育老師。
石墩欣然同意了。
只因為,他與趙老師確定了關系,經歷了太多的事后他也聽家人的勸:遇良人先成家。
至于舅舅他們說做體育培訓學校的事兒,他暫時還沒這種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