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來聽聽看,能不能算上我一份。
淮陽王和徐靖的關系那么好,自然也沒把自己當外人,加上他已經和寧明歌前前后后合作過好幾次了,沒有一次不是賺的盆滿缽滿。
寧明歌注意到淮陽王說完這話,陛下的眼神中也流露出濃厚的興趣,知道自己今日的動作是瞞不住了。
寧明歌只能據實交代:我準備在金山寺這邊,建一個糧庫。
淮陽王意識到是自己嘴快了。
世家們的糧庫地址都捂得嚴嚴實實,根本不會透露給任何人。
陛下:糧庫你手里有多少糧食,已經需要糧庫貯存了
寧明歌解釋道:都說家丑不可外揚,但是您問我那自然是沒什么可以隱瞞的。
梁家名下有個很大的糧坊,徐靖的舅舅這些年貼補給梁國公府不少錢,這個窟窿國公爺還不上,只能拿梁家的糧食來補償。
這些糧食我是不放心放在梁家的庫房里的,所以才會出來尋地方。
寧明歌當著皇帝的面,當然不會將家中的產業和盤托出,這番話說得滴水不漏。
里面九分真一分假。
她只是隱去了自己還在順天市面上收集了幾萬石的陳糧,后面秋收的糧食馬上要下來了,糧倉的建造迫在眉睫。
皇帝:周圍的人都夸你善于經商,那你對市面上的糧食、布匹的價格一定十分清楚吧
寧明歌小心應答道:這是一個當家主母最熟悉的東西。
她在等著陛下的下文,畢竟圣上日理萬機,應該不會閑來無事拉著她一個婦人詢問些無關緊要的問題。
果然,重頭戲來了。
皇帝:那你可清楚,順天碼頭開鑿以來,市面上的糧價飛漲了多少
皇帝的問題問得十分巧妙。
他一開始就篤定糧價上漲,避開寧明歌吹捧敷衍的可能。
寧明歌必須給出一個具體的數字,不然就是欺君。
寧明歌盤算著今日市面上的糧價,回答道:每年秋收前一兩個月,都是全年糧價最高的時候,因為新糧還沒有下來,此刻青黃不接。
以往的時候,精米在這個時候是二十文錢一斤。
今年的話,漲價到了二十二文。
皇帝冷哼一聲:你不老實!只挑了價格最穩定的精米,沒有說糙米、高粱、小米這些百姓們每日吃的糧食!
寧明歌的冷汗當即下來了,解釋道:陛下每日接觸的精米,順天的世家們自然也是吃精米的多。
糙米是府上下人用的,我一時沒想那么多。
皇帝:那你再繼續說,高粱、小米這些,現價幾何!
寧明歌:糙米十三文錢一斤,高粱十一文一斤,小米也是十一文一斤。
糠的話只要三文錢一斗。
皇帝:糠朕下面的百姓,還有吃糠的
寧明歌故意最后說出糠的價格,就是想要抓住皇帝的注意力,窮苦人家,糠也是要吃的。
我小時候曾在鄉下舅舅的莊子上住過,一般的農戶只有在收成好的時候,新米下來的那個月,會吃一兩頓的精米。
后面就會把家里收上來的糧食,換成豆子、高粱、小米這些。
一斤糧食可以兌換兩斤左右的豆子,和一斤半的高粱、小米。
普通人家能吃得更久一些。
到了秋收之前的那一兩個月,若是家里糧食吃完了,那么就會在糧食里兌一點舂成粉末的糠,就能熬過秋收前的那個月。
皇帝自詡是明君,可也沒有人和他細說過這些。
他能清楚市面上的糧價,還是和戶部的人詢問過才知道的。
皇帝眼中流露出擔憂,那今年糧價大漲,豈不是糠也吃不上了
寧明歌:陛下莫要擔心。
糧價的上漲只是一時的,如今還未入秋,外面的野菜、家里種的蜀葵等正是茂盛時節,還是能撐過去的。
皇帝:若是撐不過呢
開鑿順天碼頭之前,戶部的官員也曾提醒過他糧價上漲的問題。
只是沒有人像寧明歌這樣剖析得那么清楚,連每月各吃什么糧食都講明白了。
寧明歌知道皇帝的擔心。
從上一次在淮陽王的別院碰到陛下,寧明歌就從陛下身上感受到一種瞻前顧后的焦慮。
他太害怕了。
害怕運河動不了工,害怕勞民傷財,害怕后世百姓對他口誅筆伐。
因此寧明歌提議道:若是陛下不忙的話,喝完這碗豆花,我們去金山寺后面施粥的地方看看吧!
一切因病、貧難以維持生計的人,都可以到金山寺這邊來領粥喝。
這些人都是陛下的子民,您不妨去看看,天底子最窮的人,是個什么樣子!
皇帝一輩子見過太多最華貴、最奇珍的東西,就算是每日見的朝臣,都是順天的權貴世家。
他還真的沒有見過天底下最窮的人!
淮陽王在邊上撇嘴。
帶皇帝去看天底下最窮的人,寧明歌是真敢啊!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