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科舉,雖以八股取士聞名。
但明初鄉試內容,卻不是考八股文。
文試三場,分別為四書經義、論述、策試三項。
類似于文章默寫、簡答、作文。
除此之外,還有復試。
主要考核五藝,分別為騎、射、書、算、律。
能夠通過如此復雜的鄉試,基本上都是上馬能打仗、下馬能治理一方的文武雙全之人。
和普遍印象里,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存在很大不同。
也正是因為考核嚴格,能夠通過鄉試的。
各省不過四十人,兩廣僅為二十五人。
大明直隸加上十一省,不過錄取五百一十人。
就這,竟然還沒錄滿!
有幾個省,竟然還不到四十人通過鄉試。
考慮到北方諸省,在這之前一直多方混戰。
這也確實不出意外。
畢竟真有真才實學的,早就直接跑過來自薦了。
又何必苦等科舉開科取士。
據說父皇昨日又將中書省的人訓斥一番,說他們辦事不力,沒取得天下人才。
朱咬一口酥梨,一邊說道:
不過這才鄉試,怎么就這么點人了
朱樉把玩著手中的鴨梨,懶洋洋道:
如今大明才多少人
了不得四千萬人,能讀得起書的又有多少人
說是百里存一也不為過,精通四書五經,策論、騎射、書算之類的人才,又是百里挑一。
算起來,也就幾千人吧
大多數都還已經在朝廷做官,能夠過鄉試的人自然是少的可憐。
元末混戰,中原幾乎被打成一片白地。
江南地區也好不到哪里去,數個勢力割據十幾年,混戰不止。
各種天災人禍,人口銳減數以百萬計。
同時,生產秩序也遭到極大的破壞。
現如今,大多數的民眾還是掙扎在溫飽線上。
讀書,也就夢里能想想。
朱一聽也就明了,點頭:確實如此,我們的錢莊就有不少士子來借錢參加鄉試。
更別提是那些連書都讀不起的。
讀書、趕考,確實是開銷巨大。
參加鄉試就要先交一筆錢,除此之外各種文房四寶也價格不菲。
這還不算要交給老師的各種束修。
因為讀書返貧的家庭,終大明一朝比比皆是。
借錢的士子很多嗎
都是應天本地人
朱樉聞好奇問道。
錢莊的事務放權給朱之后,他就幾乎沒有再過問過。
除了每個月朱匯報一次錢莊的各項情況,幾乎沒啥其他的了解。
畢竟是有著老朱在背后撐腰,想來也沒人會為難。
朱:多是家境貧寒的寒門士子,大概有二百多人。
應天本地居多,也有寧國、武德等地的士子。
應天府周邊作為作為大明起家的基本盤,安穩許多年了。
又大多數有子弟在軍中,種植的是軍屯田。
只需要交軍賦,民眾和其他地方相比富碩一些。
讀書人的比例,也幾乎是整個大明最高的。
不過能讀得起書,不代表能考得起試。
因此他們不少人也需要借錢來參加鄉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