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雞生蛋”!
這個比喻,如此形象,如此接地氣,瞬間將復雜無比、敏感萬分的問題,還原成了一個簡單明了的生存與發展智慧!
會場里出現了一陣短暫的寂靜。
一些之前持反對意見的干部,臉上也露出了思索的神情。
趙振國這個比喻,巧妙地將“引進”的行為從“屈服”和“風險”的框架,轉移到了“學習”、“利用”和“壯大自我”的框架下,極大地緩解了大家心理上的抵觸情緒。
陳部長的臉色變幻不定,想反駁,卻發現很難直接否定這個樸素的生存邏輯,半晌才憋出一句:
“你說得輕巧!借?人家憑什么借給你?又不是慈善家!能不占你便宜?能不要你利息?沒有條件?這‘雞’是那么好借的?人家又不傻!”
會場上不少人看向趙振國,等著看他如何回答陳部長的問題。
別前面說的好聽,實際上是放空炮,根本沒有實施的可能性。
趙振國想了想,回應道:
“這位領導,您說得對!非常對!這借么,肯定要談條件,要付出代價,比如利息,或者讓出一部分市場。
“但這就像做生意,有得有失。關鍵是咱們自己心里要有一本明賬,得失之間,利大于弊,而且這個‘弊’要在咱們可控、可承受的范圍內,那就可以干!總不能因為怕噎著,咱們就不吃飯了吧?”
“你!咱們現在怎么就吃不上飯了?你這小子,巧舌如簧,分明是...我看你的思想,極度有問題!”陳部長一時間居然說不過趙振國,開始了他慣常的攻擊套路。
有趙振國在前面打頭陣,一直沉穩旁觀的王新軍,也站了起來。
“大家擔心的‘人家憑什么借’、‘條件’、‘利息’等等問題,恰恰是我們接下來需要去研究、去談判、去把控的關鍵!而不是因為可能存在風險和代價,就因噎廢食,連談都不敢談,連想都不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