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農惶恐地笑了笑,結結巴巴地說:
“咋沒人管?市管會的同志也來,有時候讓賣,啊不,換,有時候不讓,逮住了要教育哩......也都是瞅著空子,混口飯吃。”
跟在老人身后一群人中的市革委會主任,聽老農這么說,汗珠順著鬢角就流了下來。
老人的目光又投向旁邊那個跛腳的編筐老太太,她面前的笤帚、簸箕做工扎實。
老人拿起一個簸箕看了看,問:“這個呢,怎么換?”
老太太頭也沒抬,悶聲道:“你隨便給點糧食就行。”
一群人心情復雜地離開市場,老人忽然開口:“這個市場,你們覺得怎么樣?”
一片寂靜,當地領導們屏住呼吸,吃不準首長的態度,不敢回答。
老人的目光越過他們,落在了王新軍臉上。“新軍同志,你來說說看。”
王新軍看到地方干部眼神中的緊張與懇求,但他沒有絲毫猶豫,聲音清晰而堅定地回答:
“首長,我認為,這是活了!”
“您看,東西從地里、從家里生產出來了,人民的需要在這里得到了滿足,買賣雙方都自愿、都滿意。社會財富并沒有減少,反而流通起來了。農民和手藝人多了條活路,城里居民多了種選擇。這怎么能說是‘亂’呢?”
他頓了頓,用了一個更樸素的比喻:
“首長,這就好比......好比給一池子水,開了個口子。水活了,魚也就活了。要是死死地封住,水就成了死水,魚也憋死了。這個市場,就是那個讓水活起來的‘口子’。”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