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受劉皇叔三顧之恩,出山輔佐漢室,汝可耕讀于此,莫要荒蕪土地,待我大功告成,既當歸隱隆中!”
“兄長交待之,小弟銘記于心,還望兄長保重身體,早日大功告成!”
“鄉親們請回吧,孔明就此告辭了!”
…………………………
一場刺殺風波過后,諸葛亮終于出山了,攜帶的行禮很簡單,只有幾件換洗衣服、一些珍貴的古籍、一具心愛的瑤琴……諸葛鈞帶著鄉親們,一直送到了山口處,反復叮囑、依依惜別!
望著生活了多年之地,諸葛亮也是滿臉不舍,脫下身上的衣衫,包裹了一些崗上黃土,而后翻身上馬,隨劉備直奔宛城……誰也沒有想到,這位臥龍先生一去,此生再未回還了!
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一行人快馬加鞭,大半天后來到了宛城,聽聞主公請來了臥龍先生,徐庶帶一眾文武官員,出城三十里迎接,二位好朋友見了面,自然又是一番親熱了!
眾人歡笑著返回城內,又擺下了盛大的酒宴,恭賀主公得到一位大賢,劉備興高采烈、開懷暢飲,并加封諸葛亮-軍師中郎將,與徐庶一起出謀劃策、參與軍機!
自此以后,諸葛亮歸于劉備麾下,每天處理政務、謀劃軍略,教導將士們各種陣法,各種大事小情,無不妥妥貼貼,贏得了上下一致好評!
沒過幾天時間,一條驚人的消息出來,桂陽郡的十幾萬流民造反了,攻占城池、殺戮官吏,聲勢極為浩大,荊襄九郡震動!
桂陽郡與南陽郡接壤,得知消息之后,劉備一面派張飛領本部人馬,前往兩郡邊界鎮守,以免的亂民沖過來;一面召集麾下文武,共同商議大事!
…………………………………………………………………………
“亂民鬧事、聲勢浩大,若不及早處置,恐成燎原之勢,諸位有何良策,可以穩定荊州大局?”
議事大堂上,劉備目光閃動,露出了興奮之色,自己一直在圖謀荊州,眼前或許是個機會,須知渾水才好摸魚呀!
文武群臣也是興奮不已,劉備若做了荊州之主,他們也跟著飛黃騰達,至于如何行事嗎,還看諸葛亮、徐庶兩位軍師安排了!
二人都是謀士,風格截然不同,徐庶務于精純,善于臨陣指揮,孔明獨觀大略,善于長遠布局,因此上,前者微微一擺手,讓后者上前獻策,進而謀取荊襄九郡!
“黃巾之亂以來,漢家國勢傾頹,董卓、呂布、袁紹、袁術、曹操、公孫度……先后逐鹿中原,以至于兵連禍結、生靈涂炭,百姓們四處逃亡!
荊州地處南方,北有長江天險,南依百越群山,局勢相對太平一些,故而中原地區的人口,紛紛的搬遷至此,借以躲避刀兵之禍,其中不乏門閥士族,稱之為:‘流亡北士!’
中原百姓來到荊州,需要房屋住宿、土地耕種、商業謀生……這就與原土著居民,產生了資源爭奪,再加上荊州官員無能,沒有及時調和矛盾,故而引發了激烈民變!
從建安元年開始,荊州出現了十多次民變,規模越來越大、頻率越來越快,荊州兵不斷的鎮壓,殺人不計其數,也只是治標不治本,白白的疲于奔命罷了!”
諸葛亮吐字清晰、聲音洪亮,短短的一番話語,把桂陽郡民變的根源,說的是一清二楚,其實不少有識之士,也都知道民變根源,希望官府妥善處理!
問題是,劉表主政荊州以來,為了坐穩州牧的位子,極力拉攏土著門閥,對于流亡北士,卻一個也沒能重用,使得情況越來越糟,不見諸葛亮這般大賢,也只能隱居隆中嗎!
“曹賊已經統一中原,隨時可能興兵南下,侵略荊州、江東之地,而攘外必先安內,荊州的民變不平定,又如何抵御曹軍呢?
桂陽、南陽兩郡接壤,得知民變之事后,劉景升必然下命令,讓本將軍出兵平叛,以孔明軍師之見,咱們是否出兵?又利弊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