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div id="alvqj"></div>

        1. <div id="alvqj"></div>

              1. 落地小說網

                繁體版 簡體版
                落地小說網 > 帝國的黎明 > zt:北宋三衙武將之地位

                zt:北宋三衙武將之地位

                北宋三衙在俸祿、恩蔭、禮制等方面始終享有較高的待遇,但其政治地位卻以仁宗朝“慶歷新政”為界,經過了由低重新趨高的變化過程,中經英宗、神宗、哲宗三朝,至徽宗朝達到。不過,由于北宋以“重文輕武”為國策,嚴禁武人干政,其作用被嚴格限制在軍事領域,參政、議政權基本上被剝奪。但由于三衙處于統領京畿禁軍的特殊地位,其在皇權更迭的當中亦不可避免地揮著難以低估的影響。特別是從仁宗朝之后,往往是與宰相同心協力,有利、有節地揮了其握有軍事實力的威懾力,多次起到了穩定當時政局的良好作用。這是北宋政治運作趨向文明化、理性化的重要體現之一。

                北宋三衙,指的是分統禁軍的殿前司和侍衛馬軍司、侍衛步軍司。從總體上看,北宋統治者鑒于唐末五代武夫橫行,長槍大劍指揮政治的歷史教訓,注意樹立宰相、樞密使等文臣的權威,以文制武,防范武將,并有意識地引導社會價值觀向重文輕武轉變,從而使得管軍將帥的地位相比于五代而生了顯而易見的下降,所謂:“祖宗時,武臣莫尊三衙,見大臣必執挺趨庭,肅揖而退,非文具也,以為等威不如是之嚴,不足以相制。”[1](卷1《行在越州條具時政》)

                不過,北宋一代,三衙的地位盡管不如五代,但亦不應作過低估計。因為北宋立國開封四戰之地,“國依兵而立”[2](卷24《論國計奏事》)又與遼、西夏生連綿不斷的戰爭,重視將帥勢所必然。三衙,作為“總領中外師旅,內以彈壓貔虎,外以威服夷夏,職任至重”[3](卷45《乞定差管軍臣僚札子》)的“武臣極任”,[4](職官三二之七)其地位之重不可知。對此,南宋學者章如愚在《群書考索》續集卷44中即準確地概括說:“是故見宰執而聲揖,禮也。至其后則惟橫杖矣;見兩制而連騎通名,至其后則又分道矣。至于熙寧,待遇之禮繼于二府,至有寺監召之而不可得者。吁!何其重也。”

                一個較為明顯的例證就是三衙在北宋享有相當可觀的待遇,“其任之也重,則其待之也亦不輕”,[5](續集卷44)是當時北宋朝野上下的共識,如宋太祖朝就是:“封父祖,蔭妻子;榮名崇品,悉以與之”。[6](卷8)神宗亦批曰:“殿前、馬、步軍三帥,朝廷待遇,禮繼二府,事體至重。”[7](卷274)所謂“待之也亦不輕”、“事體至重”,除三衙為北宋“武臣極任”,地位居武將之外,具體說來還大致有以下各種名目:

                1.俸祿優厚。武臣俸祿之厚本屬北宋俸祿制度的特點,如時人張演有云:“宋朝之待武臣也,厚其祿而薄其禮。”[5](后集卷21)三衙作為“武臣極任”,當然更為突出,像仁宗朝御史中丞賈昌朝在分析外戚等“恩倖子弟”垂涎三衙職位的原因時就說:“其志不過利轉遷之,俸賜之厚耳。”[7](卷138)事實也就是如此。為了更直觀地說明這一問題,請看下表。

                表1三衙(三衙俸祿基本上按照節度使、留后、觀察、防御、團練使、刺史的官階放)與宰執俸祿對照表

                --------------------------------------------------------------------------------

                職務俸錢衣賜(年匹、兩)祿粟

                月貫(千)綾絹綿羅月石

                宰執宰相、樞密使3oo4o6o1oo11oo

                參事政事、樞

                密副使2oo2o3o5o11oo

                知院事、同知

                院事2oo2o3o5o11oo

                簽書樞密院事15o2o3o5o17o

                三衙節度使4oo4o2oo5oo1o15o

                節度觀察留后2oo2o1oo1oo

                觀察使2oo2o1oo1oo

                防御使2oo2o1oo1oo

                團練使15o2o1oo7o

                刺史5o2o1oo5o

                --------------------------------------------------------------------------------

                從中不難看出,三衙俸祿的整體水平與宰執處于同一水平線上,位至節度使的殿前、馬、步軍都副指揮使俸祿甚至在宰相之上。(注:此表主要依據汪圣鐸:《兩宋財政史》,(中華書局1995年版,下冊第78o至784頁)《北宋元豐改制前文武官員料錢、衣賜數額表》;并參看諸葛憶兵:《宋代宰輔制度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ooo年版,第158頁。)

                2.恩蔭妻、子。恩蔭,又稱“任子”、“門蔭”、“世賞”,是指朝廷根據官員職、階高低而授給其子孫或親屬以官銜或差遣的制度。北宋恩蔭之濫是空前的,僅名目就分為郊祀、圣節(皇帝生日)、官員致仕、官員申報遺表和臨時性恩典五大類。從真宗朝開始,北宋恩蔭制度趨向固定化,規定:文官自侍御史知雜事以上,每年蔭補一人;從帶職員外郎以上,每三年蔭補一人;武臣從橫行以上,每年蔭補一人;自諸司副使以上,每三年蔭補一人[8](p64o)

                三衙除依例享受上述待遇之外,還有所謂“初除管軍恩例”。以位至節度使的殿前都、副指揮使為例,一是加封母、妻,“母封郡太夫人,妻封郡夫人”。[9](卷中)二是補親子或孫一人為閤職。如神宗元豐元年十月四日,以左侍禁賈裕為閤門祗候,“先是,賈逵以經畫鄜”延邊事得子祐閤門祗候,后除殿前副都指揮使,以例乞除裕閤職,詔止遷一官。至是,逵再乞。上批:‘裕元合與閤職,以遣逵經畫邊事,特推恩,今逵所乞,乃除殿帥恩例,可依所奏。’”[4](職官三二之五)又如高宗紹興元年十月二十二日,“樞密院郭仲荀乞初除官軍恩例,吏部擬申當得閤職”。閤職,乃當時易于升遷的美職,時人至有所謂“寵在閤職”之說。故宋高宗在批準郭氏乞初除三衙恩例后,即有“祖宗待三衙之厚如此”[4](職官三二之九)的慨嘆。三衙其他管軍的恩例要略低于殿前都、副指揮使,但亦相當優厚,故真宗朝馮守信為三衙,“其弟嘗欲上其子為守信子,以取高蔭”。[7](卷95)此外,因職在親近,三衙還有時常于皇帝面前請求親屬恩澤的便利條件,仁宗時不得不下詔,要求“官軍臣僚非乾元節及大禮,不得非次陳乞親屬恩澤”。[7](卷136)

                3.上殿奏事。仁宗朝規定:“詔殿前、馬、步軍,今后所奏本司公事,除系常程依舊例轉奏外,如有非泛擘劃,急公事,在后殿祗應,便令免杖子,窄衣上殿;若非本司公事,別陳利見,即關報閤門,依例上殿,更不旋取旨。”[7](卷156)

                4.回朝賜宴。自真宗朝開始,三衙回朝朝見皇帝例得賜宴,據《長編》卷84記載:“鎮定路都部署、步軍副都指揮使、振武節度使王能來朝。故事,節帥陛見必賜宴,掌兵者則不及。至是,特令用藩臣例。有司能既赴坐,而殿前、馬軍帥曹璨等皆當侍立,品秩非便。乃詔璨等悉與坐,自是掌兵者率以為例。”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1. <div id="alvqj"></div>

                    1. <div id="alvqj"></div>

                          1. 野花日本大全免费观看版动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