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不斷豐富的護國誓約,通常情況下,位于的國都敦煌的護國議會和護民議會,根據事件的緊急和重要與否,分別提前半年、三個月、一個月將投票的議題通知在各地的校尉和護民官,以使他們有充分的機會和各自的軍士以及蔭戶交流意見,考慮投票選擇。在國都的校尉和護民官也可以通過鴿驛來地方上交流意見,還可以和其它同僚商討。
在極端緊急的時刻,夏國皇帝可以獨斷下旨,由在都的兩百多名校尉和四百多名護民官同意執行,今后再取得尚在地方的校尉和護民官的補正。
在國都的校尉和護民官都是分期輪換制的,雖然任期一年,但每個月都有大約十分之一的人會輪換回原來的駐地,校尉和護民官可以在最短八個月的停留敦煌參會期間認識絕大部分其它校尉和護民官,他們之間可以展出良好的私人關系。
一次投票是秘密投票還是公開投票,由校尉和護民官自己決定。
校尉在國都期間除了議事以外,還要接受軍校的培訓,大將軍府會安排高質量的軍事課程提高校尉的素質,并且通過觀察評估,結合校尉的戰功等情況任命將軍。校尉是晉升將軍的必經途徑,校尉一般都能積累功勛取得不世襲爵位中最高等級的徹侯爵位。將軍負責整個軍團和某個方面軍司,將軍中地位尊崇者授上將軍,但上將軍并不輕易授人。
校尉在夏國的地位已經很高,趙行德入夏五年后晉身校尉,27歲已經是當時校尉會議中最年輕者,而且他是近衛軍團之一承影軍的校尉,擁有投兩票的權力。
夏國從立國開始,種種法定的稅款進入國庫,而護民官會議為了國家、州、縣三級護民官會議本身的開銷,以及支持一些有必要不讓丞相府下屬的行政系統來開展的特殊項目,建立了三級民庫,如果行政系統沒有效率的話,護民官會議就會不同意丞相府和州縣官提出的項目請求,而將預算撥給民庫,通過民庫招標或者建立非常機構來實現意圖。但校尉會議有權否決一切護民官會議的決議,因為武力在這個時代是有最終決定權的。皇帝登基需要校尉會議和護民會議共同的同意,但彈劾皇帝的權力只在校尉會議而不在護民會議。
夏國國庫每年固定撥一筆款項給皇室,各國王室也經常贈送給夏國皇室大筆錢財,皇家蔭戶當中,既有需要上交三成歲入的,也有如皇家稅吏這樣不需要上交收入的,視習慣和傳統而定。同時,從開國皇帝陳德開始,皇室就經營各種產業,陳德擁有很多專利,學徒錢產生了大量的資金,這些資金滾動投資了上百年,形成了堪比浮海行的巨大內庫,皇室亦通過內庫的經濟力量對國家施加影響。皇室內庫接受外國和地方的贈送是要公布的,如果校尉會議和護民會議之一認為不合適則充入國庫,但皇室內庫的運轉則是不公開的,由陳氏皇族任命的財政內大臣負責。內廷大臣中有幾人和編制內的隨從是國庫支付薪俸的,而皇帝不經國會同意任命的大臣和招募隨從,需要自己支付薪俸。
四、夏國的軍事教育和貴族
在宋為太學生的趙行德,入夏后會經歷完整的軍事教育的再鍛造。
夏國的軍事教育是從家教和私學開始的。軍士的崇高地位使全國民眾尚武,男孩子從小會被教練騎術、劍術、槍術、弓箭等戰陣技藝,好的家教和軍事私塾會根據男孩子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以使他有更大的把握能夠過同輩而躋身軍士,二十名夏國的男子當中,只有一人能夠成功通過軍士方式晉身士人,由于競爭性選拔的關系,招收軍士的標準一再提高,成功者固然是精英之選,被淘汰者也大都身具一定的軍事素質,不接受軍事教育的男丁在夏國是被人看不起的,大家的觀念是,即使自己成不了軍士,但這一代接受的教育多少會對子女的素質有一定影響,三代習武出一個軍士的成功例子不乏其人。
是否躋身軍士固然有家境的教育的原因,但在夏國軍士如此高強度的競爭下,個人的天賦和勤奮也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一個富足人家沒有子嗣有這樣的天賦的話,他可以細心地掘一個有希望晉身軍士的男孩,從小施以恩惠,然后在他晉身軍士之后成為他的蔭戶,如果不行就找一個軍士女婿,這樣會少很多麻煩。
私學軍事教育是夏國人軍事素質的基礎,而從軍以后的訓練則更加嚴格,軍士們要同樣優秀的同輩競爭十夫長的位置,還要學會嚴行紀律,學會過公民的政治生活,最后這點對十夫長往上爬升為百夫長乃至校尉至關重要。夏國軍隊認為,勇氣、紀律、和戰術都是軍隊制勝的法寶,重要程度依次為紀律、戰術和勇氣,戰略屬于更高層的問題。紀律能夠填補勇氣和戰術的不足,而后兩者則很難代替前者,所以夏國軍隊的軍士教育重紀律,其次才是戰術。沒有勇氣面對戰斗的人根本就無法在夏國軍隊里混下去。
軍士晉身十夫長、百夫長后,會接受軍團和軍司安排的課程,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和對戰術的理解,校尉的教育和考核則由大將軍府會同學士府負責,將軍和大學士親自授課,一個夏國的校尉能夠領兵打仗,提出極有針對時弊的議案,也能坐下來跟你討論博物學。
夏國主要還是一個士人當權的社會,校尉會議和護民官會議都對貴族參與權力分配抱著警惕的態度,所以夏國的世襲貴族還是以開國勛貴為主。夏國貴族的主體是軍事貴族,如果你在夏國聽到有人稱呼另一個人為爵爺,他很可能是一位徹侯。反而是世襲貴族當中,除了真正的開國公侯,一般都不愿意被人以爵位稱呼,很多世子甚至選擇放棄蔭爵。
但貴族還是有世代積累的影響力,最明顯的是擁有上上萬畝到十萬畝不等封地的開國公侯,他們用提供額外的授田的辦法招徠部屬和佃戶,開國皇帝陳德為了酬謝功臣,許多生財之法也拉他們入股,使很多開國公侯都家致富。軍中積累的人脈、龐大的封地和財富、陳氏皇室對功臣的酬謝,以及夏國世襲貴族家中嚴格之極的軍事化教育,使許多開國功臣家族歷久而不衰。歷代皇帝和議會更是在開疆拓土過程中造就了一大批邊疆家族,這些人雖然沒有貴族爵位,卻是當地的世家和大地主。夏國的貴族往往同時具有大商人的身份,例如秦國公辛氏經營著全國屈一指的漠北馬場,與之臨近的于伏家則是夏國與宋國之間的貂皮貿易的主宰。
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