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div id="alvqj"></div>

        1. <div id="alvqj"></div>

              1. 落地小說網

                繁體版 簡體版
                落地小說網 > 續南明 > 第313章 坩堝鋼

                第313章 坩堝鋼

                從七月開始,楊河又陷入繁忙中。

                本月初時,他開始招募流民難民,沿新安莊往上,徐州與邳州交界兩邊,一直到不老河,設立八義鄉與大許鄉,總面積四百多平方公里。

                又從新安莊西去,跨內白馬河,一直到呂梁洪,加外白馬河之地,共約二百多平方公里的土地,設立白馬鄉。

                除此三鄉,又在邳州運河東西岸,分設鄉屯堡,先占了土地,慢慢充實人口戶數。

                總計從七月開始,他約設立四鄉之地,按每鄉千戶計算,新增人口二萬左右。

                從匪盜奸賊處抄來的財產給了他底氣。

                按楊河給鄉民的待遇,青壯年每天供應米面二斤,婦孺一斤多,平均值為一斤半,每人每年消耗糧食約在二石八斗。四個鄉兩萬人,一年就需要糧米約五萬六千石。

                按此時市價,一石糧食一百八十八斤約要白銀二兩,五萬六千石就是白銀十一萬兩左右。

                流民難民皆一無所有,招入屯堡后,開墾、訓練又盡是重活,不吃飽怎么行?

                不過與新安鄉的老莊民相比,他們第一年沒有工錢,只年底發個紅包便罷。以后楊河也不打算給他們蓋房子,每戶給基宅地一畝就算,但免契稅。

                不過他們衣裳被褥還是要的,男女老少各二身冬服夏裝,毛毯冬被等,平均每人三兩左右,二萬人就是白銀六萬兩。

                又有四鄉水利,要發展,要種地,水利不可少,按新安莊例子,平均每鄉要耗費白銀一萬多兩。

                這樣零零總總算下來,楊河新設四鄉之地,本年就要耗費白銀二十萬兩。然后從明年開始,每年要支出這些人口糧五萬六千石,工錢十二萬兩左右。

                而他們生產,一莊保百戶,開墾土地五六千畝,一鄉十保,開墾土地五六萬畝,四鄉開墾土地二十多萬畝。到明年秋播前,這些土地要開墾好,相應的水利要修建好,然后后年,也就是崇禎十七年夏天會有收獲。

                所以此時發展很慢,在楊河計劃中,新開墾的土地畝產也必須達到一石。他相信有良好的水利,加上大量肥料投入,田地這個產量是可以達到的。

                這還遠遠不足,畝產一石,四鄉二十多萬畝地收入支出才勉強持平,不能為他創造利潤,需提高生產力。

                在楊河計劃中,這些田地耕種幾年后,麥田需達到畝產二石多,稻谷需達到畝產三石多,也就是二百公斤與三百公斤。

                楊河認為這可能性是很大的,畢竟開渠筑堤,勤種勤糞,耕作環境改善,土地有了肥力,這個收獲就有了可能。

                而小麥畝產達到二石,他就大賺了,便如新設四鄉之地,土地二十多萬畝,收獲產量就是四十多萬石,扣除口糧支出五萬六千石,工錢十二萬兩,他的利潤仍有倍數。

                而且那時他們食量還會減少,口糧不需要那么多,就算提高鄉民一些福利待遇也值,或者干脆純以工錢計。

                說白了,楊河實行的就是大農場計劃,這些人就是楊河的農場工人。

                在各農場中,他實行良好的福利保障,類似終身雇傭的制度,又有現代的考核、獎勵、懲罰制度隨行,累進工資制設立,莊民們的忠誠與干勁沒有問題。

                以后在各莊保中,他可以培育好的種子,大量的使用機械,這樣富余下很多人口就可以發展畜牧業,養殖業,各農產品加工等,最大化的提高生產力。

                這些直屬的各莊保中,楊河并不打算分田分地,歷史證明了,小農經濟,分田分地,對生產力的提高并沒什么效用。幾千年前漢唐時期,小麥的畝產不到一石,到了明清時期,小麥的畝產仍然不到一石,這幾千年時間都白廢了。他們開國初期,可都是分田分地的,而且分得徹底,田地私人所有,世世代代傳家。

                分田分地唯一作用就是穩定社會,這個穩定期還不長,小農社會,任何的災害,水災,旱災,蝗災,小地主與自耕農立馬變赤貧人口,然后土地兼并就開始了。

                當然,因為有收買人心,穩定社會的作用,未來楊河也會搞搞分田分地,但不在直屬莊,而在附屬莊。每戶分田三十畝到五十畝,收取田賦,租借給他們口糧、耕牛,農具等等。

                楊河也不看好各附屬莊的發展,相比農場的大規模組織,小農結構的農民對抗災害的能力太弱了,隨便風吹草動就紛紛破產。楊河可以想象,不消多久,各附屬莊的破產農民與土地兼并又將成為普遍現象。

                他們生產力還極度低下,就算五口之家耕種三十畝地,但每畝產量不到一石,除了各人口糧吃食,又有多少余糧可以出售?遇到災年更不用說,有口吃的就算不錯了。更甚者顆粒無收還要他倒貼,純屬負資產。

                直屬莊大農場,附屬莊分田分地,兩種制度并列,楊河也讓老百姓看看,哪種制度更優越,介時他們就會作出選擇。

                當然,農民破產,土地兼并有個過程,分田分地在初期是有意義的,在這基礎上,楊河可以設立如西漢的“都試之制”,唐朝的府兵制度,最大程度的開拓兵源。

                但他最大的希望還是放在自己的直屬莊上,他事實建立的是工人集團,生活勞動都紀律化,軍事化,在這基礎上,他可以開拓各種大團體,如軍人集團,農業集團,軍工集團,重工集團等等。

                他以后要發展利益集團,建立政黨等,這些直屬莊民也會是最堅定的支持者。

                ……

                本月初,楊河還開始擴軍。

                目前他兵力六個總,連上中軍直屬的各隊,計有二千五百人。

                計劃再招募二千人,使總兵力擴充到四千五百人。

                內戰兵從六總擴為十二個總,兵力約在三千人。

                中軍各隊中,醫護隊擴為一百人,擲彈隊擴為一百人,哨探隊擴為一百人,騎兵隊擴為三百人,銳兵隊擴為三百人。加上護衛隊、炮隊、輜重隊等等,中軍部兵力約在一千五百人。

                兵員的招募在睢寧、邳州二地進行,新安軍的威力早在這二地聞名遐邇,軍隊的待遇也讓各人眼熱,特別傷亡、殘疾、撫恤、退伍等方面讓人心動。

                說起來新安軍月餉不高,普通士兵每月只有五錢銀,但隱性福利高。包吃住,有住房,傷亡有撫恤,家屬有安置。三年后若退伍,軍中還會分給一套房子,四合院,宅地一畝大小。

                雖從本月開始,普通莊民不蓋房只給宅地,但軍人會蓋房子。對楊河來說,這些退伍士兵在軍中鍛煉幾年,個個能寫會算,又有一身技能,還對他忠誠,是最優良的基層人員,他們待遇自然要好一些。

                種種誘人福利待遇,就算明面上軍餉不高,楊河給每個士兵的安家銀也降到十兩,但百姓心中有一桿秤,希望應募的人群還是如潮。

                仍按戚家軍標準,每個應募的士兵都嚴格挑選考核,非良家子,身強力壯,老實本份者不要。

                新兵的事,就交給兵務堂處理了。

                議事堂下六堂,吏務、戶務、兵務、工務、禮務、刑務諸堂,慢慢都走上軌道,不需要楊河親力親為。議事堂下民政堂專門培養民務要員,也充實了各屯堡的屯官吏員。

                新兵在兵務堂操備所訓練三個月后,慢慢會補充入各總之內,楊河“看不見師”制度,早已儲備了六個新總的軍官骨干人選,介時各總擴開,分甲乙二等。

                甲等總一般每甲六七個老兵,三四個新兵,裝備也較好,都有鐵甲。

                乙等總每甲三個老兵,七個新兵,只老兵有鐵甲,新兵使用純棉甲。

                軍需所到枯水期前只能打制鐵甲二千副,就算一些繳獲的流寇棉甲在內,也不過二千多副盔甲,但士兵需要裝備,暫時就用純棉甲。

                純棉甲相對簡單,“每七斤棉花浸水槌平成薄曬干,反復三次干透而成一層,以三層縫成夾襖”,又加外襯銅釘就成了,總重不過二十多斤。

                此時棉花一斤六七分銀,二十多斤棉花,又外襯銅釘等,一套純棉甲不過二兩多銀子,可以大規模生產裝備。

                純棉甲也有一定的防護力,五十步外可防拋射,敵人進入五十步內直射不會大傷,不說乙等總士兵,暫時莊民都可用這種。

                ……

                楊河擴軍之事轟轟烈烈,州城各人看到只當沒看到。

                早前殺戮嚇壞各人,擺明總督史可法等人也對楊河支持,他們何必多事?

                此時私兵泛濫,各地鄉勇層出不窮,各地官府又哪管得過來了?

                知州蘇成性等人猜測楊河要走狀元公沈坤的道路,練強兵保境安民,或許會有后患,但他早致仕了,幾年后的事跟他有什么關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對蘇成性來說,反正他咬死七百個“僉練”鄉兵名額,府城可能也會咬死給楊河一千個兵額。一千七百個“僉練”鄉兵,多出來也是楊河自己養,跟他無關了。

                目前局面,州城這邊已經太平,蘇知州安安穩穩等著退休就是。

                七月中的時候,州衙方面給了楊河五千兩的銀子,這是七百僉練鄉兵半年的工食銀。

                楊河淫威仍在,州衙給的銀子倒是實數,不敢克扣。

                府城那邊也撥下半年的鄉兵錢糧,馬三步七,一千兵額,約工食銀八千多兩,米二千多石。

                按早前計算,府城那邊撥下的糧餉裝備,半年約有銀一萬一千四百兩,米三千石,竟被克扣了快三成。這還是總督府千叮嚀萬囑咐,楊河也越發威名赫赫情況下。

                還有三次大捷的斬首賞銀,六千級按理說會有三萬兩的賞銀,但從兵部支發,層層克扣下來,到楊河手中,竟然只有五千兩。

                楊河沒說什么,但他暗暗記住了,敢貪他的錢,以后要這些人好看!

                總督府還撥下三百馬隊的盔甲裝備,倒還不錯,皆是鑲鐵棉甲,鮮紅長身罩甲型,銅釘又大又重,又有臂手,還有比較傳統的兜鍪鐵盔,全重約在三十多斤。

                有了這批盔甲,連上的年底制成的鐵甲,繳獲的鑲鐵棉甲等,楊河麾下重甲約有二千五百副。他四千五百人的兵力,重甲普及率已經超過一半,年底對抗清軍更有把握了。

                ……

                七月十八日,新安莊訓練場,樓山附近。

                正是酷暑,但各樣訓練仍熱火朝天,現新安莊訓練基地更加浩大,從北山向北一直到鍋山,東去又到三山、四山、五山等地,規模達到五六平方公里左右。

                樓山就在這訓練基地之內,不大的山包,附近有著河流,山下一些大小鐵爐,正是楊河為坩堝煉鋼選定的場地。

                籌備到現在,楊河的坩堝煉鋼已經進入實質,以粘土燒制耐火磚,砌成煉鐵爐。

                以黑鉛,也就是石墨燒制成坩堝,并讓包添甫等人多次實驗,他們先小后大,已成功冶煉幾次五斤份量的坩堝鋼鐵。今天要挑戰的,則是五十斤份量的坩堝鋼。

                烈日下,前方一座煉鐵爐威嚴聳立,約有兩米多高,直徑也快有兩米,整個外形胖胖嘟嘟,頂上還有一個沉重厚實的爐蓋,就若鍋蓋似的將爐子蓋得嚴嚴實實。

                坩堝煉鋼本質就若一個高壓鍋,高溫熔煉鐵水,密閉高爐內部必須承受極高溫度,所以此爐耐火磚皆以高鋁粘土燒制而成。

                還砌得極厚,爐壁厚達半米多,外面抺以厚厚的鹽泥,周遭用粗藤包裹,硬木支撐。爐蓋同樣如此,以厚實的耐火磚制成,外面包裹著生鐵與硬木。

                然后附近一些小鐵爐,高一米多,卻是新安莊工匠實驗五斤份量的坩堝鋼爐。

                此時楊河站在大鐵爐不遠處,身旁有著鎮守新安莊,兵務堂總管韓大俠,軍需所主管張出遜,原冶煉坊工匠包添甫等人。

                這些工匠個個全副武裝,都穿著石棉服,衣裳、鞋子、手套、帽子、口罩具備,石棉具有高度耐火性與絕熱性,早在商周時期就有火浣布之稱,馬可波羅也說石棉被韃靼人用來制作防火服。

                楊河手下工人都是寶貴的,有這條件,該有的裝備自然要具備。

                他看了看,這次實驗冶煉坩堝鋼五十斤,希望能成功,他說道:“開始吧。”

                包添甫高聲應是,他手下工人有十個,一聲令下,紛紛行動。

                煉鐵爐不遠有棚屋,里面擺著一個個石墨坩堝,大小都有,又有大量的焦炭堆積,還有生鐵熟鐵、石灰螢石等原料。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1. <div id="alvqj"></div>

                    1. <div id="alvqj"></div>

                          1. 野花日本大全免费观看版动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