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呢喃中的情感迷宮》
——論樹科《我鐘意嘅……》的詩性表達
文\\阿蛋
在當代詩歌創作日益多元的語境下,樹科的《我鐘意嘅……》以獨特的粵語方書寫,打破了傳統詩歌語的桎梏,為讀者呈現出一幅充滿嶺南地域文化特色與情感張力的藝術圖景。這首創作于2024年11月8日粵北韶城沙湖畔的詩作,以“鐘意”(粵語中“喜歡”之意)為核心意象,通過反復詠嘆與層層遞進的邏輯結構,深入探討了情感認知、心意相通的困境與無奈,展現出詩人對人類情感世界的深刻洞察。
一、方入詩:語符號的陌生化與本土化
(一)粵語方的獨特韻味
《我鐘意嘅……》最顯著的特征便是其對粵語方的運用。粵語作為一種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方,擁有獨特的語音、詞匯和語法體系。詩中“啲嘢”(這些東西)、“唔系”(不是)、“點講啫”(怎么說呢)、“梗喺”(當然)等粵語詞匯的頻繁出現,不僅賦予詩歌濃郁的地域色彩,更營造出一種親切、自然的語氛圍。這種方書寫打破了普通話詩歌的語慣性,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產生陌生化的審美體驗,從而更加專注于詩歌所表達的情感內涵。
例如,“我鐘意啲嘢,唔系一一你”一句,若用普通話表述為“我喜歡的東西,不是每一個你”,雖然語義相近,但失去了粵語原句中那種口語化的節奏感和情感張力。粵語的發音特點使得詩句在朗讀時更具韻律感,“鐘意”“啲嘢”“唔系”等詞匯的連讀,形成一種獨特的韻律節奏,仿佛是詩人在耳邊喃喃自語,增強了詩歌的感染力。
(二)方與情感表達的契合
方的運用并非僅僅是為了追求語的新奇,更重要的是其與詩歌情感表達的高度契合。粵語作為詩人日常生活中的語,承載著詩人的情感記憶和生活體驗。在《我鐘意嘅……》中,方的使用使詩歌更貼近詩人的真實情感,讓讀者能夠感受到詩人內心深處的情感波動。
詩中“你唔識得我嘅鐘意,我唔識得你嘅鐘意”“冇定必喺你嘅鐘意,亦冇必定噈喺,我嘅鐘意”等句子,以粵語方的質樸表達,將人與人之間情感認知的隔閡與無奈展現得淋漓盡致。這種方化的情感傾訴,比普通話更能傳達出一種親密而又疏離的復雜情感,使讀者仿佛置身于詩人的情感世界中,與詩人一同體驗情感認知的困境。
二、意象構建:“鐘意”的多重隱喻與情感困境
(一)“鐘意”的具象與抽象
“鐘意”作為這首詩的核心意象,在詩中既具有具象的指向,又蘊含著抽象的情感內涵。從具象層面來看,詩人開篇便說“我鐘意啲嘢,唔系一一你”,這里的“鐘意啲嘢”似乎指向具體的事物或人,但又未明確指出。隨著詩歌的推進,“仲多過十萬八千籮,多過\\多過,多過,天上地下嘅\\星河,銀河……”,詩人通過夸張的手法,將“鐘意”的對象無限放大,使其超越了具體的事物,成為一種抽象的情感符號。
這種從具象到抽象的轉變,使“鐘意”意象具有了豐富的解讀空間。它既可以是對某個人、某件事的具體喜歡,也可以是對某種生活狀態、某種理想境界的追求。詩人通過對“鐘意”意象的模糊處理,引發讀者對自身情感世界的思考,使詩歌具有了普遍的情感共鳴。
(二)“鐘意”背后的情感困境
在詩中,“鐘意”不僅僅是一種積極的情感表達,更折射出人與人之間情感認知的困境。“你唔識得我嘅鐘意,我唔識得你嘅鐘意”“系唔系?又點強求\\你識得我,識得我鐘意幾多……”等詩句,深刻地揭示了情感交流中的隔閡與無奈。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鐘意”,但這種心意卻很難被他人真正理解和認同。
“鐘意,鐘意,噈識得鐘意?\\梗咁噈似乎識得鐘意?”詩人以反問的語氣,質疑人們對“鐘意”的認知是否真正準確。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自以為了解他人的心意,但實際上卻可能存在著巨大的偏差。這種情感認知的困境,使得“鐘意”變得更加珍貴和難以捉摸,也讓詩歌充滿了一種無奈和惆悵的情感基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