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敦離奇失竊,館里第一時間報了案,省公安立馬出動,趕到現場來調查。
  經過調查后發現,整個屈原紀念館并沒有遭到很大的破壞,除了陳列展品的柜臺外,幾乎沒有任何損毀。
  公安于是據此斷定,可能是內部人員作案。
  緊接著便排查起了工作人員,從值班人員到解說員,全部展開盤問,但結論卻是所有人都沒有作案時間。
  于是公安又調查起了出入紀念館的游客。
  在沒有監控,沒有身份采集信息的時代,日流量又如此巨大的展覽館,調查游客可不是一件輕松的事。
  游客身份也很復雜,有本地人,有外地人,甚至還有外國人,想要根據檢票信息來鎖定游客,幾乎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線索就此中斷,案件也就此陷入了僵局。
  文物失竊和一般失竊案不同,青銅敦屬于是國家保護文物,一件文物的失竊,并不僅僅是金錢的損失,而是國家歷史的缺失。
  案件久久僵持不破,上級領導也開始催促起來,一時間,省公安面臨的壓力也越來越大。
  為了盡快破案,省局組織起了專案組,派出幾十人的精干力量趕赴現場,再次摸查,通過對陳列柜的損壞痕跡作比對,專案組終于又找到了一絲細小的線索。
  二次摸查中發現門鎖是被硬物強行撬開的,從痕跡上來看,作案工具極有可能是管鉗。
  但是別說全國,就連鄂省能生產管子鉗的廠家都多入牛毛,要從工廠入手去查,基本是不可能的。
  除此之外,在紀念館內也從未找到任何犯案痕跡,除了查出作案工具外,專案組一無所獲。
  于是大家的思路又轉換到追查文物轉手上面來,在文物失竊之后,專案組便在紀念館周圍布下了天羅地網,紀念館周圍的街道也布滿了眼線,每隔幾小時,他們就會進行一次巡邏,尋找任何可疑的人員。
  同時還在各大火車站布防。
  前后監視了五個月,從來沒見到任何一個形跡可疑的人,尋回文物的希望越來越渺茫。
  就在大家都快要絕望的時候,案情卻突然出現了巨大轉機!
  也是天大的運氣,正在米國進行學術交流的鄂省博物館館長譚維四先生對于國寶丟失一案也非常關心,結果在工作交流中聽一位朋友說起索斯比拍賣行即將拍賣一對估價二十萬美元的銅敦,極像鄂省隨州出土的文物。
  東周時期的文物,根本不應當出現在美國,更何況當時整個中國都只有這么一對青銅敦,而且隨州并無文物被盜的報告,唯一可能的,是索斯比拍賣行即將上拍的銅敦,就是秭歸屈原紀念館失竊的那一對!
  譚先生立即向鄂省文化廳匯報了此事。
  國家立刻派出專家前去檢查,果然,拍賣會上的文物正是屈原紀念館的孤品!
  查到青銅敦的去向后,鄂省公安相當激動,在他們的想法里,現在首要的問題就是如何將文物追回,抓盜竊犯都只能落在下一步了。
  但是事情卻沒有這么簡單。
  鄂省公安立馬將情況上報,上級給出的回應是積極的,公安部派人和拍賣會取得了聯系。
  本以為只要說清楚事情前因后果,就能成功找回青銅敦,但所有人都沒料到,拍賣行的態度無比強硬,他們拒絕歸還文物,并聲稱文物是他們真金白銀買來的。
  依法追討是合情合理的,但前提是有法可依,這個“法”,就是關于文物保護的國際公約。
  而當時中國還沒有加入公約,因此想要討回文物的話,就必須讓我國證明青銅敦被變賣的全過程,通過討還贓物的形式,才能將之要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