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1章  加法和減法
    “我不知道誰對,但是想想他關于邏輯的論述,感覺又的確有道理,”林婉秋說道:“我們在聽人強調西方才誕生邏輯的時候,從來沒有被告知過邏輯還分作文理和數理,為什么?因為就是刻意為之。”
    “肘子說這就叫‘信息繭房’,為什么要刻意為之?因為別人只想讓你知道他故意讓你知道的那些,這是什么居心?”
    “從而可以知道,那些跟著叫好的人,是不是不是壞,就是蠢?”
    “這邏輯沒毛病……咦?”
    “肘子還提到了一個信息學里的概念,叫‘信息熵’,大體的意思就是用于量化信息的均量,把組成信息元素看做一個包裹,包裹里邊的元素純度越高,信息熵就越低,同樣一段內容的信息,就需要更大的包裹來表達。”
    “他說漢語對于信息學的意義就在于它是人類語中最大的一個‘元素集合’,有聲有調還是象形文字,純度相比之后幾十個字母兩個聲調的西方語低了無數倍,相應的,其表達同樣一段內容所需要的元素就最少。”
    “所以它是最優美的‘思維化語’,之所以讓西方人看不見邏輯,恰恰不是因為沒有,而是因為其太復雜,太高級。”
    “是嗎?”李老三覺得有點不相信。
    林婉秋在筆記本上打了一行字:“今天午中們是我在船吃上飯嗎?”示意李老三回答。
    李老三看了一眼:“是的,黃林搞了一條大鯰魚養著,肘子說葛洲壩修起來以后,他們上游的大鯰魚越來越少了,三五十斤一條的,只有葛洲壩底下還買得到,今天我們吃鯰魚宴。”
    林婉秋白了李老三一眼:“你再看仔細一點。”
    “什么意思?”李老三又看了兩遍,還是沒懂。
    林婉秋拿著鼠標將“午中”,“們是我”,“船吃上”分別拉亮:“看清楚。”
    “啊?哈?”李老三不由得瞠目結舌:“這……這是什么神奇現象?”
    “這就是信息熵的威力,肘子說的,中文的信息量強大到自帶糾錯功能,當然這是在經過訓練學習的人腦當中。”林婉秋得意壞了,當年周至給她展示這一招的時候,她和李老三的反應如出一轍:“總有一天,信息科技可以強大到將這套邏輯思維的過程模擬出來,并且投入到應用當中,造福人類。”
    “現在只是基于運算邏輯的計算機還遠沒有走到盡頭,而人類的智慧,還沒能夠將人工智能推進到這個高度而已。”
    李老三砸著嘴:“我說大哥怎么每次提起肘子就夸,原來他們才好聊到一處去……”
    其實這番對話要是被周至聽見的話,又會有另外一番論。
    減法和加法,是人類科技歷史上一對永恒的矛盾和命題。
    減法和分拆,其目的自然是為了精簡與明晰,以擯棄個性化,采取標準化為原則,達到批量大生產的目的,以極大地提高產能。…。。
    然而這只是其中的一個方向而已。
    另一個方向,卻是統一和融合,其目的自然是為了生產更加復雜,更加精密,更加協調,單體產品價值更高的產品,其目的是提升生產的另一個屬性——品質。      
    這兩個方面其實一直都是相輔相成的,人類從舊石器,新石器,再到青銅時代,黑鐵時代,機器時代,其實永遠都是在一邊做減法,一邊做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