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子建說:“總理,我看過,是很久以前看過的。”
“哦,說說你對這本書的看法,或者是對明朝的看法。”也許,總理就要借這個問題,考證一下華子建真正的理論水平了。
面對這樣的一個問題,華子建還是要慎重的回答才行,畢竟他所面對的是共和國唯一的總理,自己的每一句話,都可能成為一個很敏感的問題。
華子建先是想了想,才緩緩的說:“總理,我也談不上什么看法,只是有些體會,明史就是記載明朝歷史的記事本末,我對其中最為感興趣的就是明朝遷都北京,而最為惋惜的是明朝末年,體制形成的弊端,君王的昏庸,還有天災,致使明朝滅亡,明朝在世界上還是很強盛的,如果能夠有一些清明的皇帝,阻止清朝的建立,也許以后中國的歷史會改寫的。”
總理很感興趣的說:“哦,你詳細說說,就說兩個方面,一是遷都北京,二是明朝滅亡。”
“總理,這些問題,有專門的歷史學家研究,我不過是班門弄斧,關于遷都北京,我最為認可的三個作用,一是帶動了中國北方的經濟,當時的南方是魚米之鄉,而北方是有些落后的,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耗資巨大,產生的影響卻是空前絕后的,以北京為中心,附近的經濟迅速發展,二是帶動了文化的發展,北方和南方因為經濟發展的限制,在學識和文化上,也有著很大的差距,而遷都北京,迅速縮小了這種差距,大量的精英人才流向北方,帶動了北方文化的繁榮,三是促進了南北交流,令整個中國發展的步伐加快,這是我最為欣賞的作用,南北交流、融合,漸漸形成了南方為經濟中心,北方為政治中心的格局,相互交融,相互容納,直到現在,這種作用仍然在延續著。”
總理似乎也是很驚詫的,沒想到華子建的看法還這樣深刻,這倒少有:“呵呵,看來你還是認真看了這本書的。”
“過去看過,但現在工作忙,已經看書很少了,關于明朝的滅亡,我其實是很惋惜的,本來,一個王朝沒落,必然顯示另一股符合社會發展潮流的力量的興起,可是,清朝對人性的壓制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而且固步自封,使中國漸漸落后世界的步伐,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對明朝的滅亡很是惋惜,明朝比清朝要開明很多,不過,到了明朝末年,各種弊端結合,不滅亡也是不可能的。所以說,看了歷史,對現實生活會有一些認識的。”
總理連連的點頭,說:“子建同志,我們的認識有一些相同之處,對于歷史,如今的專家各有各的看法,但我認為,閱讀歷史書籍,熟悉歷史事件,最為主要的作用,還是熟悉和知道祖宗,從歷史事件中間吸取有用的東西,避免出現同樣的錯誤,離開了這兩個方面,為研究而研究,就不能體現出歷史的真正作用了。”
“總理,我同意您的觀點。”
“呵呵,我還沒有說完,我為什么要問你明史,因為明朝是一個復雜的朝代,既有萬國來朝的輝煌,也有異族入侵的恥辱,明朝之后的清朝,盲目自大,閉關鎖國,喪權辱國,將中華民族帶入了深淵,所以說,只要是認真閱讀了明史書籍的,都會產生很大的遺憾,認為其中有很多事情是可以改變的,如果我們能夠從中間感受到這些遺憾,對工作還是有所幫助的,這樣才會有真正的作用啊。”
華子建由衷的贊嘆道:“總理,我真是佩服您,工作這么繁忙,還抽時間,而且有這樣深刻的見識,今后,我一定向您學習。”
“子建同志啊,你也不簡單啊,讀《明史》的時候,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就是人民在那個時候是什么地位,明朝的體制究竟有什么不妥,聯系到如今的體制,應該從古代吸取那些經驗和教訓。”
總理說到這些,華子建不敢開口說話了,這是一個敏感的話題,如今,很多人通過對古代體制的分析,找到如今體制中間一些不合適的東西,最明顯的是對貞觀之治的推崇,有一種借古諷今的意思,華子建是對這些見解是不好發表意見的,雖然對有些專家的說法表示贊同,但位置不同,有的話還是要適可而止。
總理就不同了,上了一定的檔次,是大領導了,可以研究這些說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向中央進。
看到了華子建沉默下來,總理笑了笑,說:“呵呵,不說話了,我知道,你是不敢說,今天我是專門和你探討問題的,你有什么想法和看法,盡管說出來,不要有顧忌。”
華子建猶豫了一下,才說:“總理,我曾經想到過這些問題,明朝和清朝的統治者,最大的相同之處是八股取士,不允許個人發表什么見解,一切都以統治階級的立場為重,放在現在的理解,就是一切為統治階級服務,不管人民的思想和要求,就是從百姓中間培養出來的官員,也是要求絕對效忠統治階級的,這是一種阻止社會進步的手段,可有一點我是贊同的,那就是統治階級一定是為自身服務的,是為了鞏固自身的統治的,權力的斗爭是你死我活的斗爭,沒有哪個統治者會心甘情愿交出統治權,其中有的區別是統治階級代表的利益,是代表有錢人的利益,還是代表窮人的利益。”
“子建同志,你很坦誠,我們就是要有實事求是的思想,我們的黨也走過了許多的彎路,黨的理論也需要不斷發展,很多新的情況和問題的出現,促使我們要不斷反思,時代不同了,我年紀大了,再有幾年就會退休,這個世界,終究還是屬于年輕人的,如果年輕人的思想出現問題,那么,我們執政黨今后也是會出現大問題的,后背干部的培養,是刻不容緩的問題啊。”.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