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懷舟默然,他不得不承認,謝清晏所確有道理。
當今皇上實非趙太后親生,其生母只是一名普通宮女,偶有一回得先帝寵幸懷上龍嗣,生產之時因難產早逝。彼時還是妃子的趙太后雖圣眷正濃,卻始終無子,先帝遂將皇上記在趙太后名下,讓趙太后撫養。
先帝在位時,成年皇子爭斗慘烈,相繼隕落,及至先帝病重未立儲君,朝臣只能在余下的三位皇子中擇立儲君:一子暴戾成性,不堪為君;一子尚在襁褓,體弱多病,生死難料;唯有趙氏撫養的皇子年已八歲,品性純良,身體健康,遂被群臣擁立為儲君。
眾臣心知肚明,此子記于趙氏名下,一旦登基,趙家便能出一個太后,而趙家作為皇帝的外祖家,地位自然水漲船高,諸位大臣也是心知肚明的。然,環顧諸皇子,確實別無選擇,只有趙氏的養子最適合。
新帝即位后,趙首輔以天子舅父之尊,在官場上如魚得水,從內閣大學士一路升至首輔,權傾朝野。因皇上年幼,朝政皆由趙首輔決斷。隨著權柄日重,趨附之臣漸多,趙家勢力急劇膨脹,終成外戚專權之勢。
清流純臣雖對趙首輔專權不滿,卻不得不暫避鋒芒,只待皇上親政后收回權柄。不料皇帝長大后昏庸無能,沉湎享樂。唯一所幸的是,皇后至今未孕,當今皇后是趙太后的親侄女,趙首輔的嫡幼女,若是皇后懷孕生下嫡子,皇上還不知會如何。
后來,謝清晏現身朝堂,起初并未引人注目。此人毫無根基,全憑巧令色博取圣心,被破格封官。眾人都以為,縱使皇帝再如何荒唐,上有趙首輔壓制,謝清晏這等被皇上破格封官的阿諛奉承之輩終究掀不起風浪。
誰知后來謝清晏竟說動皇帝,下旨設立昭明臺,封其為正一品的昭明臺掌使。
當時群臣激烈反對,皇帝卻在金鑾殿上以死相脅。群臣擔不起逼死君王的罪名,只得退讓。眾人原想,既然皇帝都要聽命于趙首輔,謝清晏自然也不例外。
豈料,謝清晏非但沒有順從趙首輔,反而因趙首輔當初聯合眾臣阻擋他的升官之路的事,對趙首輔懷恨在心,公然與趙首輔對抗。不少得罪過他的大臣,或多或少都遭到過他的報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