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水生賣的這些東西有一個特點。
外人絕對查不出來,這些東西的源頭。
好像是憑空變出來的一樣。
這一點,也徹底杜絕了很多人繼續追查下去的信心:一般遇到這種情況,不會認為是趙水生有問題,而是認為他的背景很強,相關資料都保密了!
這也能完美的解釋,為什么只有他能拿出來這么多好東西。
在大家都缺糧的時候,他能拿出來大量的糧食;大家都缺肉的時候,他能拿出來很多肉。
現在冬天了,大家都缺棉花,趙水生就有棉花!
非常強大的能力,加上神秘的背景。
由不得別人不多想。
就算真有人好事兒調查,也會很快就碰壁,不得不放棄。
所以,趙水生自己也從來不擔心,會因為這種事情鬧出來麻煩。
和王桂英商量好之后,他就樂呵呵的和李廠長一起離開被服廠了。
和他這種高興的樣子不一樣,李廠長依然有些發愁。
“你說這可咋整啊?”
李廠長為難的說:“整整少一千副手套,總不能一部分人不給發吧?”
趙水生想了想:“第一被服廠不行,還有其他的地方呢,咱們去其他地方問問唄。”
“你是說,街道的被服廠?”
李廠長明白趙水生的意思:“但那規模更小,要猴年馬月才能做出來!”
“算了,咱們先去問一問再說!能解決一點是一點。”
兩人拐了幾個彎,來到了一處臨街的舊院子。
這和國營大廠沒法比了,把幾個民房給打通了做成的小工廠,門口只有一個小牌子:“宏光街道被服廠。”
這種被服廠,是如今這個年代特有的特色之一,也同樣算是集體產業。
只不過,不歸屬國家和領導直接管轄,而是由街道、社區創辦的。
主要目的是給一些事業的青年,還有家庭婦女提供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
另外,很多大企業做不完的活就會外包給他們,一些小企業也會委托他們來加工生產。
不少職工家庭,也會請他們幫忙做一兩件衣服,修修補補之類的。
類比一下,如果說剛才的被服廠是公交,那眼前的街道被服廠,就是共享單車。
雖然小,但是什么都能做。
走進胡同,這里空間狹小的很,到處都堆著藍色綠色的卡其布和勞動布,院子里傳來一陣縫紉機敲打的聲音,和大家聊天的歡笑聲。
甚至還有不知道誰家的小孩,正嬉笑打鬧,從旁邊竄了過去。
“來人了!”
李廠長喊了一聲,過一陣子,就有一個中年婦女探出頭來:“做啥的?”
“做棉花手套,給工廠用的。”
李廠長一邊說著,一邊跨過地下的布條,走進了工作間。
所謂的工作間,其實就是原來的一個民房客廳改造的,墻上還掛著街道辦的通知。
角落里,甚至還有個菜籃子。
有好幾個大娘,正守著縫紉機做圍裙。
另外幾個則是在加工袖套,還有一個寫著供銷社的布袋子,顯然這是供銷社的訂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