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君,王斗的讀音是斗爭的斗,不是一斗米的斗。又南回旅者兄,王斗活動范圍多在北方,跟白桿兵和秦良玉交集不大,所以書中沒有相關情節。)
四月十五日下午,靖邊軍全軍到達居庸關。
其實各軍騎兵早在半日前就到達了關城,尖哨營的夜不收們更昨日便到。而且早在動員之時,他們就紛紛出宣府鎮哨探,此時更是大部齊出,火力全開。
余下的步兵,輜重們,因為大部火炮輜重先期向居庸關運來,他們一路行軍,一路吃喝睡都有人照料,他們專心趕路便可。所以十五日的下午,不論騎步炮箭等兵,二十三萬人,盡數到達居庸關。
如山海關一樣,居庸關其實是個系統的防務工程,全關建在關溝上,共有四道關口。最北是八達嶺關,又稱北口。然后南下一些是上關。接著才是居庸關關城,最后是南口關。
從北到南,四關縱列在一條大峽谷中,彼此相距一二十里。
居庸關關城更建在這條長近四十里的山谷中間,扼守著北面進入京師門戶,直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勢。特別兩邊山勢雄奇,翠峰重疊,伴著清流花木,素為燕京八景之一,被稱為“居庸疊翠”。
居庸關城有南北二門,皆筑有甕城,整個城池呈橢圓封閉形,周約有八里。城的一半雄臥在西面的金柜山上,另外一部分在東面翠屏山上纏繞,然后南北兩座城門就坐落在谷中平闊的臺地上,二門相距約有兩里。
此外關城還有附屬的敵臺、東西山角樓、水關閘樓、鋪房、炮臺、烽火臺等建筑近三十座,城池東側的永安河谷還有南北水門各兩孔。
王斗后世曾坐飛機從此經過,當時所望皆是蒼莽連綿的大山,然后看到一條峽谷切開延綿山嶺,尤如鬼斧神工。這條峽谷距京城百里,故名居庸塞或軍都陘,便是此時的居庸關長城。
也因扼守咽喉之地,加之居庸關形勢險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當然,就算天下險地,也必須有得力之人防守,歷史上李自成直逼居庸關,守將唐通、太監杜之秩等人迎降,巡撫何謙偽死私逃。如此雄關,不費吹灰之力,就落到了李自成手中。
靖邊軍到達居庸關后,北到八達嶺,南到南口關,密密沿著關溝河谷駐扎,軍馬綿延數十里。
王斗等人直入關城,居庸關城類似一個兵鎮,內有糧倉、軍械庫、衙署、儒學、演武場等建筑,規模不小。還有行宮,密集的牌坊,眾多的廟宇等,內城隍廟、關王廟、關帝廟更不可少。
王斗等人從北門甕城進時,就看到甕城內有真武廟,還有一塊重建的碑記,《居庸關重建真武廟碑記》。
“迨至我太祖高皇帝龍飛淮甸,奮拯中原,驅逐百年之,復還萬代之綱常,命大將軍魏國公徐達北征,屢有真武靈助之顯……為設關立廟,遂祠上帝于北甕城重地之內,靈應香火,保障佑護,北鎮沙漠通宣大,以制三邊,南拱京師翊皇陵,而奠上國。”
居庸關歷朝都有修建隘口關防,但現今關城,卻是大將軍徐達、副將軍常遇春于洪武元年規劃創建。然后后世不斷繕治,這塊碑記,卻是萬歷年間重建。
王斗等人上了香,追憶先賢,然后進城巡弋,更順著城墻上到金柜山與翠屏山上。城臺城墻皆以花崗巖石與厚城磚包砌,一些石條甚至重有一噸以上,合縫處灌以灰漿,咬合一體,堅固異常。
王斗站在金柜山敵臺上眺望,柳煙織翠,碧濤涌浪,關溝歷歷在目。此時河谷水邊旌旗遍布,密密麻麻的營帳蜿蜒向南,一直消失在山的那邊,蔓延到十幾里外的南口關那處。
人叫馬嘶,金戈之聲交鳴,再看眼前斑駁陸離的城臺基石,那種時間歷史的感覺陡然劇增。此次大戰關乎歷史興衰,不知后世會如何評價這一戰?介時自己所站的這一處,又是否會豎立一個紀念石碑,成為著名的旅游景點呢?
太子及跟隨的諸文官被安排到行宮及衙署、儒學歇息,王斗將居庸關城南門城樓設為行轅,召集各官將在這里議事。
其實除了衙署外,城樓不遠緊依城垣處還有個戶曹行署,寬寬敞敞的一個四合院,紅柱青瓦寬檐廊,規模不小,不
過王斗更喜歡待在城樓上,他喜歡那種登高遠望的感覺。
在城樓二層,巨大的作戰地圖掛出,還有詳細的京師地方沙盤推出,各軍官將,陜甘各將,前來參戰的蒙古各部落頭人密密圍成大圈。又有王爭、王英、王雄、王豪、鐘宜源、韓厚、韓思、溫文韜、高得祥等孩童站在一旁觀看。
此次作戰,軍事學院的學生們都有隨之出征,實地體驗那種軍旅故事,他們當然沒有發權,只是站在一旁靜觀,細細感受。
“我軍已到達居庸關,下一步,就是攻占昌平,控制朝宗橋,鞏華城,安濟橋,擋兒嶺……”
參謀部長溫方亮指著沙盤說道,他道:“沙河源于關溝水,離昌平城有二十里,正統年間建朝宗橋,跨北沙河上。邊上有鞏華城,周二里,有四門,素為皇帝北征及謁陵巡狩駐蹕之所。然后南五里是南沙河,上有安濟橋,同樣是正統年間所建石拱橋。”
他說道:“安濟橋又南下約十里,就是擋兒嶺,上有唐家嶺鋪遞。歷來大軍北上,皆駐蹕唐家嶺鋪遞,如成祖親征阿魯臺,宿營唐家嶺。英宗親征瓦剌,也是駐蹕唐家嶺。此處也是我軍作戰布陣主要所在。”
溫方亮道:“唐家嶺鋪遞南約十里是清河店,上也有一鋪遞。在清河店南不遠,也有石拱橋,名廣濟橋,長約三十步,亦是京師通往西北及帝陵必經之橋。此為流賊主要布陣作戰之所。”
溫方亮說道:“相比擋兒嶺,先期控制朝宗橋、安濟橋更為重要,因為這關系到我大軍的出行,還有飲水。依各方的情報匯集,從昌平南下,一直到擋兒嶺止,東西南北有較大堡鎮二十三個,內有上規模水池水井九十七口。分別是史可莊的柳池、鯤化池。武家莊的大爺池、二爺池、三爺池。王家莊的……”
他一一道來,各莊各堡的水井水池,如數家珍。
尤世威等人站在一旁,人人聽得心下佩服,這才是出征打仗啊。
王斗也是點頭,能考慮到作戰布局的種種細節,參謀部真是鍛煉出來了。特別他們還考慮到大軍細致的用水問題,這非常難得,畢竟這不是小事。
依王斗知道的,明清時期京師氣候亢燥,雨澤稀少,吃水一向是個大問題。
據史料估計,明后期北京城市人口約有八十萬到一百萬,水井一千二百多口,算起來城內每隔一里就有一井,但由于人口眾多,每口井必須供應數十戶,甚至上百戶人家使用,居民用水,并不是個容易的事。
當時因為京師富室官員較多,還誕生了龐大的挑水夫,多是山西人,此時京師水井也多屬公井,居民汲取較自由。到了清時,各水井被八旗隨營的山東火夫把持,依井賣錢,用竹牌子計數。
一般一擔水要八十文錢,這是指甜水,苦水減半,干旱時節一擔水更要一百六十文錢,桶仍奇小。
所以當時京師用水是很困難的,特別水有甜、苦之分,苦水不能飲用,只能洗濯。
而放在京城近郊,人“近郊二十里,無河流灌潤”,護城河水污穢,根本不能使用,一切食用之水,胥仰給于土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