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師的突然失陷,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消息傳到冷口、山海關等地,楊國柱、劉肇基、吳三桂等人都不敢相信。
在各人估算中,京師高大堅固,兵力也不算少,就算不象外界那樣樂觀說可以堅守一年半載,然防守二、三個月還是可以的。畢竟韃虜也幾次入關,每次也不少于十萬的兵力攻打圍困京師,然都可以堅守不陷。
他們飽經軍伍,自然知道韃子比流賊強悍得多,沒理由韃子圍困多次不陷,輪到流賊攻打,就那么容易的攻打下來。
然冷酷的現實就是如此,確定的消息傳來,京師不但陷了,還是二日而陷,國君在十九日死社稷,他們也盡數成了國破家亡的孤臣孽子。
楊國柱等人確定消息后,無不號啕大哭,三軍縞素,為皇帝舉喪,然后接下來的,就是各人彷徨面對命運的選擇。
作為邊關重將,他們自然不能輕易一死了之,此時無論在冷口長城外,還是山海關關城外,都布滿了韃虜的大軍,他們若是為國殉節,豈不就給韃子輕而易舉入關的機會?
雖然此時關墻外的韃子停止了進攻,顯然他們也得到明朝皇帝死難的消息,但他們仍然不敢大意,謹守關墻。
然后他們書信往來,詢問各自意思,接下來該怎么走。
而此時大順王李自成派遣降將唐通來招降了,給的待遇不錯,楊國柱許以封公,劉肇基許以封侯,吳三桂父子皆封侯,仍保持原來兵馬不變。然后各人就陷入矛盾抉擇之中。
按理說身為大明臣子,君父死難,他們理應發兵為君父報仇,只是朝中諸公都降了,各地官將也降了,百姓們望風景從,自己投降也是順理成章之事。
京師失陷之時,他們也仍然在邊關血戰,盡忠到這一步,可謂仁至義盡,沒人會說什么。
而且大順怎么說也算漢家體制,衣冠,語,體制,無不如一,各人不會有投降塞外胡虜的那種心理障礙。
每朝還有氣數,大明到這一步,顯然氣數已盡,否則京師不會二日而陷,不論官員百姓都舉城歡迎順軍進城,可見大順眾望所歸,改朝換代之事順理成章。如唐宋明一樣,一個新的中原皇朝將誕生,或又如大明一樣連綿數百載。
大順之興已成定局,自己又何必負隅頑抗,徒增手下傷亡?吳三桂與劉肇基傾向投靠新朝,封侯等條件,也對他們有很大的吸引力。雖然他們心中也有疑慮,畢竟以前李自成是流寇。
但料想新朝新氣象,肯定會有所改變,朝中諸公都不擔心,自己又擔心什么?
關門巡撫黎玉田,薊遼總督范志完都準備投靠新朝,便是遼東巡撫邱民仰也贊同投靠大順。
楊國柱有些猶豫,他打算問問王斗的看法,卻不反對吳三桂等人謀取新朝富貴,只要不降事胡虜,他就尊重各人的選擇。
其實此時清國方面也有派人前來勸降,多爾袞得到明都二日而陷,明皇死社稷之事,先是震驚,隨后快速反應過來。他親筆書信,一一寫給楊國柱、吳三桂、劉肇基等人,許下更優厚的待遇。
他,楊國柱等人若愿意投靠大清,一律封王,就如當年的三順王一樣。
對黎玉田,范志完,皆許可封伯封侯,對遼東巡撫邱民仰,他甚至愿給國公之位。
當然,雖然他真心誠意,但最后都讓他失望了,在大清的王位,大順的侯位之間,吳三桂等人還是選擇了大順。
楊國柱更不用說,連清國派來的使者都不見,當場就驅逐了,根本不給他們說話的機會。
事情的轉機出現在追贓助餉的消息傳來之后,多爾袞先是驚訝,隨后興奮的道:“真是天助我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