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日的宣府時報,除了繼續報道大捷外,還報道了朱仙鎮之戰前后詳情,比朝廷邸報詳盡多少倍,最深刻的悼念虎大威,姜名武等陣亡將士,更聲討左良玉等無良軍閥!
報紙上嚴厲說著:“人在做,天在看,舉頭三尺有神明,左良玉為一己之私,置十數萬將士安危于不顧,于大戰關頭棄師而去,終導致官兵大敗,中原糜爛,此等鼠輩,最終不會有好下場!”
報紙的報道。引起京師百姓的憤怒,一般各總兵,巡撫,總督什么,都有在京師設立會館,探聽情報,抄寫邸報什么的,特別是武人,這些選派駐京人員更有別的妙用,戚繼光當年就痛斥過這種現象。
“……將官調赴隨征之日。本官未起程。先差人分布于入京道路,及兵部門首內府諸處,計約某日可追及敵,不待報至。便紛紛揚曰:某將官追上敵了。殊不知三千軍內。還無二、三百到。還有相去一、二百里者,誰為查究?還未見敵,及約期相近。又是前項之人各處稱揚曰:某官知何被圍,如何砍殺。其欲妒人之功,報己之怨者,則曰:某官在某處營,如何不救。尋曰:本官如何殺砍突圍而出矣。甚至喧動圣明……”
左良玉在京同樣有一個平賊鎮的會館,內中差人事前事后,就如此詭紛擾,左良玉在朝中諸公軍之重擎,國之大將的印象,除了本身兵馬眾多,未必沒有這些人的功勞。
京中百姓對左良玉也印象不深,只知道他很能打仗,深得朝廷器重,想不到是這種德性,他們省衣縮食,納糧交稅,供養的就是這種賊將軍?逃跑將軍?
加上左家人員仗著自家主子深得朝廷依重,平時在京中也是橫行霸道,憤怒的人群沖來,將他們一個個揪出來毆打,該會館被一把火燒個精光。
與之交好人員想不到一份報紙竟有如此力量,茫然無章,手足無措下,個個惟恐避之不及,紛紛疏遠他們,左良玉在京中各類產業損失嚴重。
不單如此,想必這種憤怒,還會向大明各地蔓延過去,左良玉是真正臭名遠揚,虎大威人等,隨著時間的流逝,也將傳播千家萬戶,青史留名。
當然,王斗作派看在內閣諸公眼里,各人是內心百味夾雜,什么時候,天下輿論要由一個武夫引導了?這千百年來文人優勢何在?各人還暗暗心驚,區區一份報紙,左良玉名聲就盡毀了,雖然他也沒有什么聲名。
有朝一日,王斗若用來對付自己,他們不敢想象,這結果會是怎樣!
崇禎帝心中也不知是什么滋味,塞外勝了,還是國朝百年來前所未有的大勝,但他就是高興不起來,只想著,王斗聲名更震了,特別有此報紙利器,朝中內外,又會有多少人催自己調靖邊軍南下平賊?
只是,自己放心嗎?
主弱臣強,此乃亂國之兆!
特別夜深人靜時,他每每細想王斗經歷,自己與其相見時的情形。
想來想去,總想不透這個人,不知他在想什么,覺得其心思難測之極,說他忠吧,實是大明第一忠之人,塞外大捷,也讓功于自己與朝中,謙遜守禮,但說他奸吧……
王斗發家的經歷,也慢慢浮出水面,其實很多事情不需要親眼目睹,詳細推敲,慢慢就可以推斷出來。
伴隨他的,總是腥風血雨,真是踏著滿地尸體爬上來。
最初王斗任靖邊軍屯長,然后不久,副千戶杜真死了,死因遇匪,王斗很快爬上去,任防守。
然后王斗任保安州城操守官,不久參將毛鑌死了,死因是可笑的馬上風,王斗又很快爬上去。
中間什么軍士鬧餉,商人罷市,學生罷課,王斗盡殺之,盡顯其狠辣手段。
然后巨鹿之戰,王斗拋下陳新甲,率軍南下追隨盧象升,這當中,監軍高起潛失蹤,到現在人影全無,崇禎帝慢慢懷疑,高起潛就是死在王斗手上,畢竟高起潛擁兵不救,王斗有殺他的動機,也有這個狠心。
特別松山之戰后晉商中傷謠這件事,更可看出王斗的冷酷無情,肆無忌憚。
晉商羽翼何等之大?再說背后還涉及到藩王,尋常人皆要三思而后行,但王斗就是敢動手,率軍從宣府鎮殺到大同鎮,又殺到山西鎮,殺得血流成河,似乎天下間,就沒有他不敢殺的人。
太監,藩王,都是大明文臣武將望之怯步之人,文臣不用說,便是武將,不論他們如何跋扈,沒聽說有人敢殺太監的,可見王斗其目中無人,膽大妄為。
而從他的經歷來說,又可謂是上司的克星,一路殺官上來,也不知多少個上司死在他的手上,此人意志堅定,心狠手辣,極有自主決斷,他一步一步爬上來,每一步都冷酷無比,他的目標是什么?
有朝一日,自己妨礙到他的目標,會不會?
想到這里,崇禎帝心中一種恐懼涌上心頭。(未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