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京的演武場在城北,城西則聚集了大量的作坊匠鋪,專門為軍隊打造兵器。
初以倏養性總理漢人一切軍民事務,鑄炮操炮,負責漢營的官兵器械諸事項。依養性死后,以馬光遠為欽差督理工程總鎮,負責清國后勤與工程諸務,打制兵器,鑄造火炮等,以石廷柱刮練炮兵,現在加入個孔有德。
皇太極之所以從城西出行,到城北演武場閱兵其一,其二便是親自詢問匠作坊火炮與鳥統的打制情況。以表示他對火器部隊組建的重視之意。
皇太極車駕儀仗浩浩蕩蕩到了匠作坊外,這里聚集了大大小小無數的作坊,似乎連綿看不到邊,多以鐵匠鋪為主。成千上萬面黃肌瘦.衣衫襤褸的工匠在專注地忙碌著。打制刀槍,打制鳥鏑,鑄炮等,沒有一個人敢不認真。
兇悍的滿漢監工就在旁虎視眈眈巡視,敢懈怠者,輕則鞭打,重則喪命。
經過努爾哈赤與皇太極對遼東漢人幾十次大規模的種族屠殺,遼東百姓的結局便是最勇敢,反撫最激烈的死光了,逆來順受者才能活下去。
清國的兵器監管也較為嚴格,每炮,每刀槍上,都有相關的人員名銜,一便表功,二便究責。如果火器精良,因此得勝,清國方面倒是不吝賞賜,優秀的工匠,可給于官位,特別對鑄炮銅工而。
不愿作官者,每月賞給糧銀二兩,每季領米五石三斗,還會恩賜房屋、地畝,更賞給世代金火拜唐阿。
天聰四年時,由于后金凱旋而歸,就特詔鐵官范巨炮加以優賞。天聰五年,鑄炮匠人王天相便從奴隸擢為拜他喇布勒哈番,天聰七年三月,再以創鑄之功升授備御。
對身處遼東的降順漢人而,鑄炮制統,是他們在清國發展的踏腳石。
正因為這些工匠的用心打制,所以清國出產的兵器才能精良。
皇太極車駕到時,督造官馬光遠,監造官丁啟明,季世昌,備御祝世贍,王天相,還有大小一干鐵官,重要鑄匠等恭敬相迎。
大小相迎的漢官中,最前面的便是督造官馬光遠。
其本為大明建昌參將,天聰四年后金軍克永平時,馬光遠率部歸降,授梅勒額真。崇德二年八月,皇太極分烏真超哈為兩翼,以石廷柱轄左翼,馬光遠轄右翼,分任固山額真。
馬光遠生性油滑,與大明別處軍頭心思沒什么區別,千方百計就是想保存部下實力,作為安身立命的資本。崇德三年,馬光遠與石廷柱運火器攻錦州,圍攻錦州旁臺時,明守將逃遁,馬光遠就不追。
到了歷史上的崇德四年,馬光遠率部攻松山時,也不愿出力。還屢次庇所部參將季世昌,導致其鑄的炮子不中程。幾次受到皇太極的責罰。
不過馬光遠的官運一直很好,因王斗的影響,比歷史提前,皇太極建立了漢八旗,不久前,馬光遠便被任命為漢軍鑲黃旗的固山額真。
皇太極到后,馬光遠領眾山呼萬歲,皇太極讓他們起來,又看過鑄炮鑄統現場后,問馬光遠道:“紅衣炮與鳥鏑打制之事如何?”
馬光遠不顧地下骯臟,忙跪下回道:“回皇上,若鐵料充足,年內三十具i神威大將軍,便可鑄成。其炮每具四千斤,用藥五斤,鐵子十斤,載于炮車之上,定能攻摧堅城,壯我國威,比之天聰年.天佑助威大將軍,更為犀利!”
“至于鳥統打制,雖相關匠工缺乏,臣已抽選人選,料想年內五千桿可成。”
皇太極緩緩點頭,還是大金之時,初鑄的“天佑助威大將軍“炮垂達五千斤,用藥八斤,鐵子八斤,極為笨重。論威力,卻不如現在新造的神威大將軍炮。
關于鳥統,清國連鑄炮工匠都有,打制鳥鏑的匠工更不會缺乏。不過以前清國上下不重視,但遇到王斗后……相關生產粗粗上馬,不免有些生疏,造統比起造炮,卻沒有那么的得心應手。
他說道:“嘗聞西洋本處鑄炮,十得二、三者
,便稱國手,從未有鑄百而得百者。此紅衣炮,國之利器,不必顧忌工料,然也不得虛加耗費。鳥鏑乃對戰明將王斗之利器,也得精心打制,不可懈怠。”
馬光遠忙道:“但請皇上放心,臣定然節省戎器,謹制藏炮儲藥之局,每月一查,務使件件得法,乃見職守。”
皇太極贊許,對監造官丁啟明說道:“丁愛卿監管諸器打制,也需用心,勤加督促。”
那監造官丁啟明負責清國一干紅夷大炮及鳥統的打制,彼本為京營戎政副協理、兵部右侍郎劉之綸之標將,副將職務,在大明就有“善鑄紅衣炮”的名聲。
歸降后,在天聰年時,他負責監造一系列的.天佑助威大將軍,紅夷大炮,指揮匠人金世祥、王天相等,成功鑄炮一批,受到了皇太極的贊賞。
不過……因其是陣獲,而非自行投順,所以到了清國后,官運卻不如馬光遠。其是主動歸降,而且自大冉京師接來家人,所以馬光遠被擢為一等總兵官,其兄馬光先也被授為二等參將,其弟馬光輝授為游擊。
丁啟明在大明便是副將,卻只被授為二等參將,這怎么讓他服氣?最近馬光遠更被命為漢軍鑲黃旗的固山額真,每次看到他得意洋洋的樣子丁啟明就來氣。
聽到皇太極的話后,他也忙跪下,說道:“主憂臣辱,主辱臣死。皇上但可放心,臣竭智盡忠,定為皇上督造好一系列火器。”
他自夸道:“往日匠作坊用失蠟之法鑄炮,天氣若一炎熱,蠟料便不易凝結,往往受季節所限。臣思之易泥型鑄造之法,號統泥范四月便可干透,鑄成將模泥打去便可,不受天氣限制。”
“當然……”
他又自我批評:“此法雖不受季節所限,然泥范無法重復使用。若統管內壁出現漏眼諸多瑕疵,也得毀壞重鑄。”
丁啟明臉上一副非常遺憾的樣子。
皇太極臉上現出笑容,說道:“愛卿有此為國之心,己是難得。若臣工皆如丁愛卿如此,我大清何以不興?”
他身后群臣一片皇上圣明的聲音,只有多爾襄臉色陰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