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查賬方式,是從賬面對賬面,很容易被假賬迷惑。”她一邊說,一邊在紙上畫著,“我們換個思路,不查賬,查‘物’。”
她在紙上畫了一個代表“糧倉”的方框,又畫了一個代表“官船”的圖形。
“漕運的核心,是糧食和貨物的運輸。賬可以作假,但幾萬石糧食、幾百艘船的調度,是不可能憑空消失的。”
“的標題是《論游牧與農耕互補之淺見》。
李知安的眉梢微微挑了一下。
這個題目,有些意思。
她耐著性子讀了下去。
開篇,蘇迪娜用她剛剛學會的有限詞匯,描述了西昭草原的生活。逐水草而居,看似自由,實則充滿了不確定性。一場白災(暴風雪),就可能讓一個部落失去所有的牛羊,陷入絕境。
接著,她又寫了她從書上看到的農耕文明。春種秋收,穩定富足,但也受制于土地和氣候,一旦遭遇大旱或洪澇,同樣會面臨饑荒。
李知安的表情漸漸變得認真起來。
這篇課業,并非只是簡單地復述書本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