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無人處,張亮尋思著:一個月的時間,自己在這沙漠中碰碰運氣,也許能夠尋找到未曾被人類開發的油氣資源。
翻看常大使給他的非洲油氣資源分布圖,大部分已探明資源都被相關國家開采或占有。他細細端詳地圖,尋找一些過渡地帶,這里往往是幾不管的地方,在那里行動,不會引人注意。
終于,他發現了一個三國交界的三角地帶,位于撒哈拉沙漠的東北角,其中兩個是產油富國,一個是貧困國家。兩個石油國之間歷史上就紛爭不斷,交界處幾乎成為無人區,另一個國家極端貧窮,幾乎沒有工業能力,對于邊界地帶也是無人問津。
油氣資源形成的氣候、地質環境獨特。這三個國家幾乎屬于同一個地質單元,理論上應該屬于同一個成油帶,也許那兩個產油國在地下偷偷開采著窮國地下的油氣資源也有可能。
帶著僥幸心理,張亮往自己劃定的區域而去。
撒哈拉沙漠橫貫非洲大陸北部,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西起大西洋沿岸,向東經過埃及到達紅海之濱,長5600千米,南北寬2000千米,總面積約910萬平方千米,平均海拔300余米,是世界上最炎熱干燥的地區之一。
在阿拉伯語里,撒哈拉是“空虛”“無物”的意思。但歷史上,這里水草豐美,降水豐富,地下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地下深處還有大量積水沉睡在地下。
大學期間張亮對于油層形成的地質條件也有涉獵。
構成油層的巖石主要是砂巖、白云巖等沉積巖。這是組成油藏的必要條件,一般在其上下有不能滲透的蓋層和底層,邊緣還有地下水阻擋。
油氣儲層為地下深處多孔巖層,油氣在這些巖層中儲集。儲集層的孔隙度較大,互相連通,油氣在其中滲濾。
只要發現一個小的儲油結構,就有可能在其附近發現聯通的油氣結構。
張亮利用導航系統,很快來到三角地帶。
這里人煙稀少,荒涼無比。他用定位系統尋找兩個產油國最大油田間的連線,標注出連線穿越三角地帶的位置。
充滿期待的張亮進入丹田空間,化作沙粒,從這里開始往地下深處探查。
穿過厚厚的疏松沙層,下面是覆蓋層,由土壤、巖石和其他沉積物組成,把地下深處的物質與地表的沙層隔離開來。
再往下是由砂巖組成的地層,這種巖層的滲透性較好,其中的孔隙和裂縫為油氣的儲存提供了空間。
可惜在這里并沒有發現油氣的痕跡。
再往深處,由不透水的巖石層覆蓋,巨大的巖塊無邊無際。
張亮清楚這是一個典型的儲油構造,只是可惜,這里卻沒有油氣存在。
無奈之下,張亮只好前后左右進行探查。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在靠近窮國方向的地下,發現了一個巨大的含油層。
在深深的地下,油層的分布錯綜復雜,有的厚如城墻,有的薄如蟬翼。它們在黑暗中延伸,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地下網絡,宛如沉睡的巨龍,蘊含著巨大的能量。
油層呈現出濃稠的黑色,散發著獨特的氣味。
油藏周圍的巖石,經過漫長的地質作用,形成了一道道堅固的壁壘,將石油緊緊地包裹在其中。
張亮欣喜若狂,這些將是改造丹田大氣成分,為整個空間提供照明能源保障。_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