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電視看的人畢竟是少數,大部分港島民眾接收消息最普遍的途徑,還是這些便宜的報紙。
不同階層、不同身份的人,在今天傍晚,全都被這則“居者有其屋”落地合作的消息撞得心潮翻涌,并且是神色各異。
在某個深水埗唐樓底層隔板“籠屋”,昏暗的燈光下,油漬斑駁的桌上攤開一份《大公報》號外。
老王頭粗糙的手指一個字一個字劃過“同胞歡呼”和“曙光初現”的大標題,那每時每刻都是布滿血絲的眼中有渾濁的光在閃動。
“供…供應屋?”他沙啞地問讀報的鄰居后生,“是不是說,我們這樣的……也……也能有自己名下的…一個蝸居?”
聲音里帶著不敢置信的顫抖,還有著那一絲壓在心底數十年的渴望,畢竟像他這樣干苦力活的,手底下省吃儉用,這么多年雖然存下不少錢,但是卻壓根跟不上港島房價上漲的速度。
看著越來越貴的港島房價,老王頭早就已經放棄了買房置業的想法了。
鄰家后生卻是激動地點頭應道:“王伯!就是這個意思!報紙上說,小林先生替我們窮苦人出頭了!政府也不得不答應了!有希望了!”
周圍幾個同樣擠在狹小空間里的住客,臉上可做……”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