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京前,陸丞密見皇帝:“陛下可知為何匈奴屢屢得手?”
皇帝嘆道:“邊關不寧。”
陸丞搖頭:“是因為朝中有人通敵!臣此去,必揪出這些蛀蟲!”
皇帝沉默良久,遞過一道密旨:“必要時,可動用暗衛。”
陸丞震驚。暗衛直屬于皇帝,從未外借。
“陛下。”
皇帝苦笑:“這江山,終究要交給清白的人。”
再赴邊關,陸丞手握尚方寶劍與密旨,心中卻無半點喜悅。
邊關形勢比想象更糟。
連失三關,守軍士氣低落。
更可怕的是,匈奴似乎對布防了如指掌,每次都能找到薄弱處。
“必有內應。”參將決定。
陸丞設下陷阱,果然抓到個傳遞軍情的校尉。
嚴審之下,招出個驚人名字:李當!
“李當?”陸丞難以置信,“他可是世代忠良!”
但證據確鑿,李當書房中搜出與匈奴往來書信,還有大量金銀。
陸丞親審李當:“為何如此?”
李當慘笑:“他們抓了我兒,我不得已。”
“他們是誰?”
李當卻咬舌自盡。
臨終前用手指蘸血寫下半個字:“后。”
陸丞心下了然,又是太后黨羽!
他立即徹查,發現朝中竟有個龐大的通敵網絡。
從邊關到兵部,甚至宮中都有他們的人。
而網絡的中心,直指太后外家,趙家!
“難怪太后要保趙虎。”陸丞恍然,“原來整個趙家都爛透了!”
他寫密奏急報皇帝。
然而信使在半路被截殺。
“他們要狗急跳墻了。”參將憂心道。
果然,京城傳來消息,皇帝突然病重,太后垂簾聽政。
“調虎離山!”陸丞驚覺,“他們故意放我來邊關,好對陛下下手!”
危急時刻,陸丞決定兵行險著。
他假意兵敗,退守孤城。
匈奴大軍圍城。
城中糧草將盡,軍心浮動。
這日,匈奴派來使者:“只要國公獻城投降,保你富貴終身。”
陸丞冷笑:“本官倒有個更好的提議。”
他在使者耳邊低語數句。
使者面色大變:“你怎知這一切。”
當晚,匈奴大營突然火起,陸丞親率死士突襲,直取匈奴單于大帳。
原來陸丞早就通過暗衛查到單于與趙家的秘密協議。
趙家助單于得中原,單于助趙家奪皇位。
“單于閣下,”陸丞劍指單于,“你的美夢該醒了。”
擒獲單于,匈奴大軍群龍無首,紛紛退兵。
陸丞立即押解單于回京。
京城此時已被趙家控制。
“陸丞造反!”太后黨羽高呼,“格殺勿論!”
危急時刻,皇帝突然出現:“朕看誰敢!”
原來皇帝早知太后陰謀,假意病重引蛇出洞。
太后見大勢已去,癱坐在地:“哀家,哀家都是為了皇室。”
皇帝痛心道:“母后,您錯了。
這江山不是李家的,是天下人的。”
趙家黨羽盡數落網,太后被軟禁慈寧宮,朝堂肅清,皇帝欲重賞陸丞。
陸丞卻遞上辭呈:“臣累了,想要好好休息。”
皇帝不舍:“太傅若走,朕如失一臂。”
陸丞道:“陛下已長大,不再需要太傅了。何況,朝中已清,正是新政之時。”
“太傅。”
皇帝遞過一枚玉佩,“見此玉如見朕。若有需要,隨時可回朝。”
陸丞躬身接過:“愿陛下永記: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馬車漸行漸遠。
皇帝久久佇立。
參將低聲匯報,不過帶著幾分感慨之意:“國公真的走了?”
皇帝微笑安撫道:“他只是換種方式守護這片江山。”
果然,三個月后,江南水患。
有個老者在災區賑災,百姓稱其“陸公”。
皇帝收到奏報,會心一笑,而此時的陸丞,正站在堤壩上指揮搶險。
他望著滾滾江水,心想:這江山,總要有人守護。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