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教員的問題像一盆臘月里的冰水兜頭蓋臉地澆在了所有人的頭上。
那剛剛被李云龍的豪壯語點燃到沸點的熱血瞬間冷卻了下來。
雷鳴般的掌聲戛然而止。
整個大禮堂再次陷入了一片死一般的寂靜。
所有人的目光都齊刷刷地從那位表情嚴肅的劉教員身上轉移到了講臺上那個還保持著振臂高呼姿態的李云龍身上。
這個問題太尖銳了。
也太現實了。
如果亮劍的結果是全軍覆沒呢?
這種犧牲有意義嗎?
這不僅僅是劉教員一個人的問題。
這也是所有信奉“理性”信奉“功利”信奉“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的人對“亮劍精神”最根本的也是最致命的質疑。
戰爭不是請客吃飯不是意氣用事。
保存實力以空間換時間在某些時候或許是更明智的選擇。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除了換來一個“悲壯”的名聲還有什么實際的意義?
李云龍臉上的潮紅也漸漸褪去。
他那雙燃燒著火焰的眼睛也慢慢地恢復了平靜。
他看著臺下那個目光灼灼等待著他回答的劉教員。
他沉默了。
這一次的沉默不是因為憤怒也不是因為不知所措。
他是在思考。
是在他那片由無數次生死搏殺所構筑起來的最樸素的價值觀里尋找著這個問題的答案。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
禮堂里的氣氛越來越壓抑。
孔捷和丁偉都不自覺地為李云龍捏了一把汗。
他們知道這個問題不好回答。
回答得好則“亮劍精神”將真正地升華為一種無可辯駁的屬于這支軍隊的信仰。
回答得不好那之前所有的激情澎湃所有的熱血沸騰都將淪為一句不負責任的空洞的口號。
終于李云龍開口了。
他的聲音不再有之前的高亢與激昂。
他很平靜平靜得像暴風雨來臨前的大海。
他沒有直接回答劉教員的問題。
他只是反問了一句。
一句話就讓劉教員也讓所有持有同樣疑問的人啞口無。
“老師。”
他看著劉教員也看著臺下所有的人。
“如果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都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
“我們的人民我們的妻兒老小都面臨著被侵略者奴役被當成豬狗一樣宰殺的危險。”
“這個時候我們這些身上穿著軍裝肩膀上扛著將星的軍人不去亮劍我們不去戰斗。”
他的聲音猛地提高了一個八度。
像一聲沉悶的壓抑了許久的質問。
“難道要我們跪下來當亡國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