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宏壓下心中的激動,找到一臺看上去還能用的c620車床,旁邊還有幾臺沖壓機,還有焊接設備,散落著一些模具和夾具。
他走上前,拉動操縱桿,接通電源,車床發出一陣沉悶的嗡嗡聲,主軸緩慢地轉動起來。
好在車床雖然老舊,但核心功能還在。
這些設備,制造六七十年代的107火箭炮都顯得有些力不從心,更別提他腦子里那些領先時代的設計了。
但眼下,他別無選擇,只能螺螄殼里做道場,在這些老舊設備的基礎上,將腦海中的藍圖變為現實。
第一步,就是解決107火箭炮那感人至深的射擊精度問題。
原版的107火箭炮,精度差是出了名的,彈道散布極大,與其說是精確打擊,不如說是天女散花。
戰場上,只能依靠多門火炮短時間傾瀉大量彈藥,形成火力覆蓋,來彌補單發命中率的不足。
這種打法,在未來越來越復雜的戰場環境下,生存能力堪憂,而且浪費彈藥。
余宏的目標,是讓改進后的107火箭炮,擁有指哪打哪的本事!
關鍵在于尾翼!
火箭彈飛行時的穩定,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尾翼的設計。
傳統的107火箭炮尾翼設計簡單粗暴,基本沒怎么考慮氣動效率。
但沒有風洞,這是眼下最大的難題。
他現在沒那個條件。
“只能用有限元分析法,進行數值模擬了。”
余宏自自語。
他回到辦公室,從抽屜里翻出幾張發黃的繪圖紙和一支鉛筆。
憑借系統賦予的知識和后世的經驗,他開始在紙上勾勒火箭彈尾翼的二維截面圖。
他設定了不同的攻角、氣流速度和彈體旋轉狀態下的邊界條件,將尾翼表面劃分為無數個微小的單元格。
然后,依據流體力學的基本方程,納維-斯托克斯方程,對每一個單元格的氣流參數,如壓力、速度、密度進行迭代計算。
這個過程枯燥而繁瑣,需要極大的耐心和計算量。
余宏全神貫注,額頭上滲出細密的汗珠。
鉛筆在紙上飛快移動,寫下一個個參數和公式。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
通過對不同尾翼翼型、翼面弧度、安裝角度組合進行反復的計算和比較,分析其升力系數、阻力系數以及壓力中心位置的變化。
他要找到一個能夠在亞音速和跨音速飛行階段,都能提供足夠穩定力矩,同時將氣動阻力降到最低的優化設計。
終于,在演算了數十種方案后,一個全新的尾翼形態逐漸清晰。
這種尾翼,不再是簡單的平板,而是帶有一定弧度和后掠角,翼面更加光滑,邊緣也進行了銳化處理,非常接近于后世導彈的尾翼設計。
“按照理論計算,這種尾翼能將飛行穩定性提升至少百分之五十,配合彈體姿態微調,射擊精度絕對能上一個大臺階!”
余宏看著圖紙,長長地舒了一口氣。
此刻,窗外的天色已經完全暗了下來,腹中也傳來咕咕的叫聲。
他這才意識到,自己已經工作了一整天。
他放下鉛筆,活動了一下有些僵硬的脖子,決定先解決溫飽問題。
工廠食堂里空空如也,只有一個大灶臺和幾張落滿灰塵的桌椅。
好在趙廠長臨走前說,食堂里還有些存貨。
余宏在角落里找到了半袋生米,一些干菜,還有一小塊臘肉。
他生火,淘米,切菜,很快,一鍋熱氣騰騰的臘肉蒸飯就出鍋了。
簡單的食物,此刻卻顯得無比美味。
吃飽喝足,他又去宿舍區找了個還算干凈的房間,簡單收拾了一下,便沉沉睡去。
第二天一大早,天剛蒙蒙亮,余宏就醒了。
簡單的洗漱過后,他再次投入到工作中。
尾翼設計只是第一步,接下來是威力。
107火箭炮原版的殺傷爆破戰斗部,威力只能說一般,對付集群步兵還行,但要對付堅固工事或者實現單發摧毀重要目標,就力有不逮了。
“要搞,就搞一發入魂的!”
余宏眼中閃過厲色。
他的目光投向了系統資料中的——云爆彈!
這種依靠空氣中氧氣劇烈燃燒產生超壓和高溫的彈藥,對付藏在工事、坑道、叢林中的敵人,簡直是大殺器!
“就是它了!”
余宏再次鋪開繪圖紙,這次他沒有像昨天那樣進行繁瑣的推演。
關于云爆彈的裝藥配方、引信設計、殼體結構,系統已經提供了完美成熟的方案。
他只需要將這些資料,結合107毫米火箭彈的尺寸和接口標準,繪制出可供加工的工程圖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