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教育制度的規定,木風看上去采用的是后世的義務制教育,但事實上是結合了科舉制與前世義務制教育的優點。
因為科舉制的考試沒有后世的學期測試這一說,而義務制教育只是在費用上有所減免,卻不會讓通過“大考”的人成為官員。
能通過大學畢業成為政府官員的,只有科舉制是這么干的。
而能讓學生遷居戶口的,則只有前世的大學升學。
當然,木風在這里做了調整,將這些大姜未來的棟梁之才的家人戶口也都遷居到龍城,就能進一步聚攏部落內“高素質人才”的人心——通過提供住房、土地、更加富足的物質生活等來提高這些人對大姜的忠誠度。
當然,這么做也可以增加龍城的人口數量。
緊隨其后的,就是要擴建龍城的規模。
必將龍城是大姜的中心城池,將來的人口、規模都不可能小了,所以龍城必須擴建。
但山谷內的土樓已經住了近兩萬人了,再住人的話就會顯得擁擠。
所以龍城擴建,就需要向外拓展了。
而龍城拓展的空間也有,而且條件還很便利。
省工的做法是直接推倒龍城面前的大森林,在平地起城池。
這樣做省工、省事。
但還有一種比較費力、耗費工時的做法,那就是依山而建。
尤其是東山,毗鄰東河,如果能在東山上建城,龍城的安全性就會變得很高。
因為居高臨下本就是打仗時候的有利地形。
而且建在山上的城市也不是沒有。
華夏不多,卻也有山城、佳縣城,都是地勢雄險之地。
而老外就比較多了。
在木風的印象里,西方國家,什么古羅馬、古愛琴海呀等這些地方在古時很多都是將城池建在高山、峭壁之上。
因為把城池放在高地,易守難攻。
所以在很多西方涉及古時的電影里,城池的出現都是建在高山上,一面不是臨海就是傍水,城門位于城池的最低、最平處。
這樣的城池即便被攻破,也要面對高處主人的反撲。
城池建在這樣的山上,安全性不用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