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樣的打擊,往往會加重病人的病情。”
“在這個時候,一個善意的謊,就可以保護病人本就已經疲憊、脆弱的心靈。”
“讓病人的家屬,帶他去完成自己的心愿,游山也好,玩水也好,用最放松的心情,過完剩下的時光,我想,即便是在最后的時光,這位患者也不會再抱有遺憾,可以坦然地接受這個事實。”
“反之,如果像對方辯友假設那樣,直接殘忍地告訴病人,你還有三個月就要死了,那么病人在一瞬間崩潰,這樣的傷害豈不是更大嗎?”
嘩啦
現場響起一片掌聲。
李敖的問題雖然尖銳,但在這個假設的情境中,卻是有了一個微小的疏忽,那就是李敖的關注點在是否如實告知上,卻缺少了一些人文關懷。
正方的這位四辯,敏銳地利用了李敖假設中的細小漏洞,進行了反擊。
不過這樣的反擊,卻也是顯得有些倉促,同樣也有著漏洞。
果然,在接下來的攻辯中。
清北這一方的三辯手,敏銳地抓住了,這一漏洞,開始窮追猛打起來。
“對方辯友剛剛說,用一個謊去欺騙患者,然后帶他去游山玩水,自以為這樣就是對患者最大的幫助。”
“那么,我請問你,是誰來界定這樣謊,就一定是有效的呢?”
“我們先不說,病人在欺騙中度過了最后的余生,終了時,他是否真的會接受自己即將死亡的事實。”
“我們先來說一下,你怎么知道病人在人生最后的時間里,想要的是游山玩水呢?”
“人活一生,有太多的牽掛,有太多的遺憾,有想見的人,有未完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