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螄與蚌精,一睡一萬年”,這是一個比喻。
螺螄蛤蜊是代表懈怠的。
此比喻出自《增一阿含經》。
描述佛陀在講經說法之時,發現他的弟子阿那律正坐在底下打磕睡。
好比老師正在講臺上講課講得抑揚頓挫之時,發現坐在底下的學生正呼呼大睡一樣。
隨即,佛陀就讓其他坐在阿那律身旁的弟子喚醒阿那律。
而佛陀當時就對著阿那律念了一句偈語“螺螄蚌蛤類,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
意即告誡阿那律,修行者需時刻保持清醒與專注。
不可如螺螄與蚌精它們一樣,只知道睡,而沒有悟性。
阿那律被喚醒后,向佛陀表明出家目的是“厭離生老病死,解脫憂悲苦惱”。
而非為避世或畏懼。
自己更不是“螺螄蚌蛤類”。
佛陀贊許地點了點頭。
借此進一步強調修行的真諦與目標。
警示弟子沉溺睡眠會削弱對佛法的修行與領悟。
“螺螄蚌蛤類,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該比喻強調修行需保持警覺,就像防小偷一樣地防打磕睡。
避免因懈怠導致與真理脫節。
對于佛陀的這些告誡,身為弟子的阿那律會聽嗎?
就像在課堂上打磕睡的學生,他會聽老師的教導而不打磕睡嗎?
也許有些花崗巖腦子的學生不會聽。
但阿那律可不是一般的普通人。
阿那律是迦毗羅衛國的釋迦族的一位王子。
他是佛陀的堂弟。
出家之前,他可是要啥有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呼風喚雨,不在話下。
他是因為前世喜歡布施,因而今世一出生就十分富足。
待他成年后,他聽聞了自己的堂兄講法,這下,他可睡不著了!
阿那律就放棄王位而出家。
這回因為自己打磕睡而被堂兄點名而教導,阿那律面紅耳赤,決定遵從堂兄佛陀的教誨,發誓從此以后,再也不打磕睡了。
阿那律精勤精進,連正常的睡眠也取消了。
在修行之時,一碰上自己困意襲來,就往水里鉆。
他不時地拼命用冷水澆灌自己的腦袋,迫使自己保持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