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書!看什么書?一個字不認識看個屁。”楊爸一愣瞪了兒子一眼。
“陪你小妹玩一會兒,一會兒有魚吃。”楊媽哄了一聲。
還想說什么的楊東旭看到自己父親的眼神,得,又屁顛屁顛的跑回了堂屋門口陪自己妹妹玩再多說就要挨打了。
楊東旭嘴里的周爺爺不是楊家村人,是被上面被批斗的反動派來楊家村勞動改造的。就住在打谷場牛棚旁邊放農具的房子里。
據說是個大知識分子以前在燕京那邊教大學的,剛來楊家村的時候他住的是窩棚,后來大病了一場差點死了。
當時農村人雖然窮,但很樸實,即便面對陌生人也不會糟踐人家,更何況農村人對于知識分子一向是敬重的。
所以雖然因為大環境的原因,村民都不和周先生怎么來往,但時不時的也會接濟一下對方,用楊東旭大爺爺的話就是:“災年都沒餓死人要是他在我們村餓死了,十里八鄉的人都會戳我們楊家村脊梁骨的。”
漸漸的等最混亂那幾年過去之后,外面的那些歪風總是很慢才吹入農村。幾年之后的大家也熟悉起來,楊東旭大爺爺做主把打谷場放雜物的土坯房子送給周先生居住。
楊東旭的爺爺楊蘭真是個有想法的人,同時懂點醫術,不過卻是一個二把刀。前兩年小腿肚子上長了一個瘡自己動手治療的時候,碰到了神經雖然腿沒大事,但走路的時候有點瘸,從那以后再也沒用過自己的醫術。
楊東旭的太爺爺有兩個女兒只有一個兒子,所以楊東旭這一門在楊家村有點單薄。在楊東旭出生之后為了讓自己的大孫子有點出息,楊東旭的爺爺一咬牙找了村子里唯一一個大知識分子周先生給楊東旭起了名字。
楊東旭的小名不叫旭子,叫楊旭,意為旭日東升。東是他的輩分,旭是名字。全名應該叫楊旭,把輩分加進去就變成了楊東旭。
這個時候楊東旭提周先生自然不是真的想去看書,而是想給以后的發展找條路子。
如果他沒有記錯的話,在他小學三年級時候周先生被平凡回了燕京。當時那個交通和通訊實在落后,所以周先生走了之后就沒有再回過楊家村。
那個時候楊東旭對于周先生的事情也沒留意,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和學校小伙伴打鬧上。只是時不時的會聽說周先生給大爺爺寄過一些東西,等大爺爺去世之后就沒怎么再聽到消息。
但有一點卻十分清楚,那就是過幾年周先生肯定會被平反回燕京的。不說發達,或者當大官。哪怕是回大學當個老師對楊東旭也是一個不小的助力。
既然提前知道這個消息,自然要這個時候就開始接觸拉拉人情,不能等看到人家發達了你再湊上去不是?錦上添花,哪有雪中送炭來的情誼深。
不過剛才打著想看書的想法,送條魚過去和周先生先拉拉關系的想法顯然行不通。再多說兩句估計就屁股開花了,必須想想其他辦法。
作為過來人雖然楊東旭強烈認為那條大黑魚紅燒是最佳選擇,那些鰱魚剁椒魚頭才是它們的歸處。
可惜作為小屁孩的他現在沒辦法提意見,并且以自己老媽的烹飪技術,似乎也做不了這些美食,只能靠自己努力了。
楊東旭記憶中的魚,過年的時候炸的多點,平常基本都是煎的。比如說現在就是魚塊上裹一層面粉,表面煎一下差不多也就是沾下油沒怎么熟,再放進面條鍋里煮一下。
面粉裹著魚炸一下,或者煎一下的確比較香。不過現在楊東旭父母這樣做和讓食物變得更可口沒有絲毫的關系。
裹面粉的原因致使想要魚塊更大一些,并且裹魚塊的面粉吃起來肯定比平常的餅子,饃饃什么的好吃多了,里面還有魚的味道,就相當于多吃魚了。這在物資匱乏年代是很流行的做法。
烹飪技術和方法雖然不對,但勝在都是野生魚沒有一點的污染,就當是清蒸了。所以楊東旭吃的很歡快。小半碗面條其他的小肚子空間全部被魚肉塞滿,重生這兩天楊東旭終于有了滿足的感覺。
第二天早晨吃完飯姐姐紅影繼續上學,楊東旭的老爸再次被叫去開大會了,不過這次不是生產隊而是打谷場,是全村會議。
這個會議顯然和昨天分魚有關,所以楊東旭的老爸走的時候面色有些凝重,母親有點不放心也去鄰家串門子看看能不能打聽點消息。
楊東旭一點都不擔心,臉上帶著沒心沒肺的笑容穿著開襠褲也向打谷場跑去,不過他不是去糧倉那邊看開大會,而是去另一頭的牛棚方向。_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