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個朋友多條路
饒人一條路,傷人一堵墻。多個朋友多條路,多個冤家多堵墻。胡雪巖堅持“得饒人處且饒人”,這正是不傷和氣的生意經。
胡雪巖剛出道的時候,王有齡用他捐助的五百兩銀子捐官成功,回到杭州,得知胡雪巖為此丟了飯碗,落拓不堪。他要為胡雪巖洗刷恥辱,就在海運局支出六百兩銀子,去了結這筆賬。他穿上官服,吩咐備轎,準備鳴鑼開道,和胡雪巖一同前往。按他的想法,以自己的威風,為胡雪巖揚名,順便也替他出氣。
胡雪巖卻不同意這樣做。他不去的理由很簡單,信和錢莊的“大伙”就是當初將他開除出信和的張胖子。如果此時他和王有齡一同前往,勢必讓張胖子大失面子。張揚出去,張胖子在同行、在東家面前的面子也沒有了。這是胡雪巖不愿意看到的事情。他不僅不與王有齡同去,而且還叮囑王有齡吹捧信和一下,這使王有齡對胡雪巖的做法贊不絕口。
王有齡懂得了胡雪巖的用心,還款時,他特意換上便服,只坐一頂小轎到了信和。由于信和當初就將這筆款當做一筆收不回來的死賬,因此也沒把胡雪巖寫的借據當回事,不知扔到何處,此時王有齡來還錢,居然找不到借據。當錢莊張胖子據實相告后,王有齡不僅沒有為難他,而且二話沒說,拿出該還的銀子,只要對方寫個已經還清的筆據,至于原來的借據,以后找到,銷毀就是了。
在對待吃里爬外的朱福年時,胡雪巖牢牢記住“饒人一條路,傷人一堵墻”的道理,把這件事處理得極為漂亮。
朱福年不僅在胡雪巖與龐二聯手銷洋貨的事情上作梗,還拿了東家的銀子做小貨,他的東家龐二自然不能容忍。依龐二的想法,他一定要查清朱福年的問題,狠狠整他一下,讓他滾蛋。但胡雪巖覺得不妥,說:“一發現這個人不對頭,就徹底清查后請他走,這是普通人的做法。最好是不下手則已,一下手就叫他曉得厲害,心生佩服,要像諸葛亮‘七擒孟獲’那樣使人心服口服。‘火燒藤甲兵不足為奇’,要燒得他服帖,死心塌地替你出力,才算本事。”胡雪巖的做法是,先通過關系,摸清了朱福年自己開的戶頭及底細,然后再到絲行看賬,在賬目上點出朱福年的漏洞。他也只是點到為止,不點破朱福年做小貨的真相,也不再深究,讓朱福年感到自己似乎已經被抓到了把柄但又不名實情。同時,他還給出時間,讓朱福年檢點賬目,彌補過失,這等于有意放他一條生路。最后,他明確告訴朱福年,只要盡力,他仍然會得到重用。這一下,朱福年真的感激不盡,徹底服帖了。他死心塌地地替胡雪巖出力,后來再也沒有犯過這樣的錯誤。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