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時候不能傷人痛處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貧寒,做了皇帝后自然少不了有昔日的窮哥們兒到京城找他。這些人滿以為朱元璋會念在昔日共同受罪的情分上,給他們封個一官半職,誰知朱元璋最忌諱別人揭他的老底,因為那樣會有損自己的威信,因此對來訪者大都拒而不見。
有位朱元璋兒時一塊長大的好友,千里迢迢從老家趕到南京,幾經周折總算進了皇宮。一見面,這位老兄便當著文武百官大叫大嚷起來:“哎呀,朱老四,你當了皇帝可真威風呀!還認得我嗎!當年咱倆可是一塊兒光著屁股玩耍,你干了壞事總是讓我替你挨打。記得有一次咱倆一塊偷豆子吃,背著大人用破瓦罐煮,豆還沒煮熟你就先搶起來,結果把瓦罐都打爛了,豆子撒了一地。你吃得太急,豆子卡在嗓子眼兒還是我幫你弄出來的。怎么,不記得啦!”
這位老兄還在那喋喋不休,寶座上的朱元璋再也坐不住了,心想此人太不知趣,居然當著文武百官的面揭我的短處,讓我這個當皇帝的臉往哪兒擱。盛怒之下,朱元璋下令把這個窮哥們兒殺了。這就是戳人痛處的下場。
在待人處世中,場面話誰都能說,但并不是誰都會說,一不小心,也許你就踏進了語的“雷區”,觸到了對方的隱私和痛處,犯了對方的忌,對聽話者造成一定的傷害。其實,每個人都有所長,亦有所短,待人處世的成功,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善于發現對方身上的優點,夸獎對方的長處,而不要抓住別人的隱私、痛處和缺點,大做文章。切記:揭人之短,傷人自尊!
“揭短”,有時是故意的,那是互相敵視的雙方用來作為攻擊對方的武器。“揭短”,有時又是無意的,那是因為某種原因一不小心犯了對方的忌諱。有心也好,無意也罷,在待人處世中揭人之短都會傷害對方的自尊,輕則影響雙方的感情,重則導致友誼的破裂。
有這樣一個真實的例子,有一群人在看電視劇,劇中有婆媳爭吵的鏡頭。張大嫂便隨口議論道:“我看,現在的兒媳真是不知道好歹,不愿意和老人住在一起。也不想想以后自己老了怎么辦?”話未說完,旁邊的小齊馬上站了起來,怒聲說:“你說話干凈點,不要找不自在,我最討厭別人指桑罵槐!”原來小齊平素與婆婆關系失和,最近剛從家里搬出另住。張大嫂由于不了解情況,無意中揭了對方的短而得罪了小齊。所以只有了解交際對象的長處和短處,為人處世才不會傷人傷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