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量的學問
自古以來學者都講究養能、養學、養氣、養德、養心、養量;為人處世,重要的是先要養量。
宋朝宰相富弼,處理事務時,無論大事小事,都要反復思考,因為太過小心謹慎,因此就有人批評他、攻擊他。有一天,就在他馬上要上朝的時候,有人讓一個丫鬟捧著一碗熱騰騰的蓮子羹送給他,并故意裝作不慎打翻在他的朝服上。富弼對丫鬟說:“有沒有燙著你的手?”然后從容換了朝服。
這樣的器量,他能不做宰相嗎?
德國的家歌德有一次在魏瑪一個公園的小路上散步。那條小路很窄,偏偏遇上了一個對他心存敵意的評論家。他們都停下來看著對方。評論家開口了:“我從來不會給一個傻瓜讓路。”
“但我會。”說完,歌德退到一旁。
人有一分器量,便有一分氣質;人有一分氣質,便多一分人緣;人有一分人緣,必多一分事業。雖說器量是天生的,但也可以在后天學習、培養。我們閱讀歷史,多少的名人圣賢,有時不贊其功業,而贊其器量。所以器量對人生的功名事業,至關重要!
那么如何“養量”呢?
一、平時凡是小事,不要太過和人計較,要經常原諒別人的過失,但是大事也不要糊涂,要有是非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