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世民一上任,便為和黃賺大錢,并輔佐李嘉誠成功地收購港燈集團,戰果輝煌,是當時華資進軍英資四大戰役(李嘉誠收購和黃、港燈,包玉剛收購九龍倉、會德豐)中的一役。
在馬世民加盟之前,李嘉誠就與他在“看好香港前途問題上”形成了共識。1986年,馬世民提出立足香港、跨國投資的策略,得到李嘉誠的支持:于是,就有了和黃、長實及李嘉誠私人大筆投資海外的驚人之舉,從而引起世界經濟界的矚目。但總的來說投資回報卻并不理想。
李嘉誠無疑是海外投資金額最大的一位香港華人富豪。與此同期,香港不少財團已在中國內地轟轟烈烈干起來,取得驕人成績。李嘉誠先輸一輪,豈能甘心.他奮起直追,從1992年起,開始把對外投資的重點放到內地市場。
是年,鄧小平視察南方經濟特區,掀起改革開放的巨浪。中國內地被世界經濟界看成全球最具潛力的投資市場。據傳,親英亦親華的馬世民,固執地要李嘉誠三思而行。但李嘉誠往往行動遲人一步,但決策一定,就不易隨便更改。兩人想法開始出現分歧。
1993年9月,馬世民辭去和黃行政總裁的職務,由長實董事副總經理與和黃執行董事霍建寧接替。馬世民成為和黃最后一位洋大班。
李嘉誠為了增強下屬對集團的歸屬感,往往會給他們以低價購入長實系股票的機會。在馬世民離職的9月中,馬氏就用8.19港元/股的價格購入160多萬股長實股票,當日就按每股23.84港元的市價出手,凈賺2500多萬港元。
李嘉誠還向高層表示,和黃以后請人,要多用本地人,并且通曉普通話是必要條件,這很清楚地表明,他的投資大計是放眼內地。李嘉誠“以夷制夷”的策略方針,對于穩定軍心、控制局勢起到了無以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收購英資公司之后,如果實行排外方針,勢必會使公司出現混亂,陷于停滯和癱瘓。這樣,經濟上勢必遭受慘重的損失。相反,保持穩定,以夷制夷,可使公司正常運轉。以馬世民為例,他任和黃總裁達9年之久,為和黃創下了輝煌的業績。一些投資的失利,只是白璧微瑕。馬世民的政見,曾招來不少非議。但他的人品,卻幾近完美——他的口碑,甚至可與李嘉誠相提并論。馬世民辭職后,其下屬無不對“波士”(老板)交口稱贊,有的還掉下眼淚。
但是,李嘉誠的投資重心轉向內地時,就順應現實需要,以當地華人為重,并且要通曉普通話,這是李嘉誠適時應變的體現,實乃明智之舉。他同時也表示,以后公司要多任用有才能的華人。看來這也是李嘉誠針對立足香港,大舉投資內地路線的適時之舉了。可見,重用適合自己事業發展的人才有多重要。
適合自己的東西才是最好的,否則的話,即使再貴也不能稱之為最好,對人也一樣。人們往往片面地去追求最好,卻遲遲沒有搞清:什么才是最好的?不適合自己的東西,再貴也沒有用;不適合自己的人,再優秀也是枉然。不可否認,馬世民確是優秀人才,李嘉誠也可稱伯樂,但是情勢總在變化著,李嘉誠最初選擇馬世民,最后因意見不同而分道揚鑣,無不是從人才是否適合自己事業發展為考慮。適合的話,雙方合作,雙方受益;不適合的話,就此分開,或另謀他人,或尋求其他發展。總而之,適合才好。
李氏箴:
適合自己事業發展的人才是最好的人才。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