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非李嘉誠果真是天生的幸運兒?
如果真的是這樣,那么人們就不但不必艱苦創業,而有足夠的理由坐在家里怨天尤人了,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工薪階層更只好“在外面的黑暗里”“切齒哀哭”了。
但是,我們相信,《圣經》另有深意,上帝絕非如此。我們通過李嘉誠這位現代商業神話的創造者的奮斗歷程,可以了解上帝的意志究竟如何,白手起家干成大事業需要哪些條件。
李嘉誠不是一個天生的幸運兒,他所經歷的憂患與磨難,是今天的年輕人所難以想象的,如果說上帝不公,再沒有誰受到的不公比李嘉誠更嚴重了。李嘉誠異于常人之處,不是他所受到的苦難,而是他在苦難之中的頑強奮斗,這是他成就其偉大事業的根本原因。
1981年,李嘉誠在談到自己走向成功的因素時說:
“在20歲前,事業上的成果百分之百靠雙手勤勞換來;20至30歲之間,事業已有些小基礎,那10年的成功,10%靠運氣好,90%仍是由勤奮得來;之后,機會的比例也漸漸提高;到現在,運氣已差不多要占三至四成了。”
1986年,李嘉誠繼續闡述他的觀點:
“對成功的看法,一般中國人多會自謙那是幸運,絕少有人說那是由勤奮及有計劃地工作得來。我覺得成功有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完全是靠勤奮工作,不斷奮斗取得成果;第二個階段,雖然有少許幸運存在,但也不會很多;現在呢?當然也要靠運氣,但如果沒有個人條件,運氣來了也會跑去的。”
鴻碩先生分析道:
“李先生認為早期的勤奮,正是他儲蓄資本的階段,這也就是西方人士稱為‘第一桶金’的觀念。
“不過,在香港每天工作超過10小時、每星期工作7天的人大概也有10萬人,為什么他們勤奮地工作了數十年還沒有出人頭地呢?”
“由此可見,李先生認為勤奮是成功的基礎仍是自謙之詞,幸運也只是一般人的錯覺。從李氏成功的過程看,他有眼光判別機會,然后持之以恒,而他看到機會就是一般人認為的幸運。許多人只有平淡的一生,可能就是不能判別機會,或看到機會而畏縮不前,或當機會來臨時缺少了‘第一桶金’。也有人在機會來臨時,因為斤斤計較目前少許得失,把好事變成壞事,坐失良機。”
清末大學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須經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王國維的這段話,正是李嘉誠由勤奮獲得成功的寫照。
李氏箴:
對成功的看法,一般中國人多會自謙那是幸運,絕少有人說那是由勤奮及有計劃地工作得來。我覺得成功有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完全是靠勤奮工作,不斷奮斗取得成果;第二個階段,雖然有少許幸運存在,但也不會很多;現在呢?當然也要靠運氣,但如果沒有個人條件,運氣來了也會跑去的。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