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儀推開201會議室厚重的門。
嗡嗡的交談聲戛然而止。
二十幾雙眼睛齊刷刷投向他。
那些目光——探究的、好奇的、審視的、計算的,全部落在鄭儀身上。
教室里呈現一種奇特的格局:
前三排稀稀落落坐著七八個人,都是如張林、趙穎這樣的核心人物,彼此保持著微妙的距離。
中間區域坐著多數人,三兩成群,小聲交談。
最后一排則零散分布著幾個落單的學員,像李國濤這樣的國企干部,和少數幾個來自邊緣部門的代表。
鄭儀站在門口,感覺喉嚨有些發緊。
所有人的表情都在無聲地詢問同一個問題:
這個年輕人,省委政研室一個正處級調研員,憑什么能在開學第一天就得到省長的單獨召見?
“報告!”
鄭儀聲音清朗,打破了這短暫的寂靜。
講臺上,班主任——省委黨校教務處副主任林海教授,戴著黑框眼鏡,儒雅而干練——抬眼看了看他。
“進來吧。”
林教授的聲音溫和中帶著威嚴,目光中透著一種“我知道你去了哪”的了然。
鄭儀快步走到中間區域一個空位坐下。
旁邊的學員不動聲色地往旁邊挪了挪,似乎下意識地要與他保持距離,又像是在為他騰出空間。
“好,人都到齊了。”
林教授環視一周,翻開名冊。
“現在開始班會。首先,請允許我代表黨校,歡迎各位來到中青一班!”
掌聲響起,禮貌而克制。
林教授介紹起班級的基本情況:
“我們班共25名學員,來自全省各條戰線。這三個月,我們將共同學習、生活、研討。”
“根據校黨委安排,每個班要成立臨時黨支部和班委會。今天班會的第一個議程,就是推選臨時黨支部書記和班長。”
他推了推眼鏡,目光掃過臺下:
“按照慣例,黨支部書記由地方黨委班子成員擔任,班長由省直部門同志擔任。大家有什么推薦人選?”
會場安靜了一瞬。
前排,明州市常務副市長張林微微側身,與身旁的省紀委趙穎交換了一個眼神。
趙穎輕輕點頭,隨即舉起手:
“林老師,我推薦張林同志擔任支部書記。”
她的聲音干脆利落,帶著紀委干部特有的篤定。
“張林同志政治過硬,基層經驗豐富,在明州市委工作期間抓黨建成效顯著,完全符合支部書記的要求。”
幾乎同時,省國資委副主任孫志強也舉起了手:
“我推薦趙穎同志擔任班長。趙主任在紀委工作多年,原則性強,組織協調能力突出,是班長的合適人選。”
兩句話,一唱一和,精準到位。
沒有商量,沒有討論,兩個核心職位就這樣被鎖定。
鄭儀看著這一幕,心頭微震。
這哪里是什么“推薦”,分明是早已達成默契的權力分配!
張林代表地方派系,趙穎代表省直機關,兩人分食了班級的最高話語權。
而那些本該“民主”的程序,不過是走個過場。
更耐人尋味的是,張林和趙穎一個來自地方,一個來自省直,看似互不相干的兩個人,竟然配合得如此默契!
是早有私交?
還是某種更高層面的力量在背后協調?
但鄭儀不打算把這兩個位置拱手相讓,他鄭儀從基層到機關,一步一個腳印走到今天,靠的是敢打敢拼的闖勁和硬實力。
徐省長剛剛才說過,要“放下職務身份的包袱”,要“敢于亮觀點”。
難道就因為這兩人地位顯赫,自己就要退縮?
那他還來黨校干什么?
談什么未來?
于是他緩緩的舉起了手。
所有人都沒想到,在張林和趙穎這樣已經達成默契的情況下,竟然還有人敢站出來挑戰。
鄭儀沒有立刻開口,而是緩緩站起身,姿態沉穩而堅定。
這個動作本身就有分量,當所有人都坐著的時候,站起來的人就自帶氣場。
林教授眉頭微挑,目光中閃過一絲意外和興趣:
”鄭儀同志,你有話說?”
鄭儀點頭,聲音不高但足夠清晰:
”林老師,各位同學。剛才聽了兩位同志的推薦,很受啟發。”
他頓了頓,目光平靜地掃過全場,包括前排那幾位核心人物。
”但既然是推選,我想能否多幾個候選人供大家選擇?畢竟我們班人才濟濟,不同背景、不同經驗的同志可能會有不同的管理風格,為班級帶來更豐富的活力。”
這番話不卑不亢,既沒否定張林和趙穎,又巧妙地打開了競爭空間。
會議室里響起幾聲輕微的吸氣聲。
前排,張林的背脊明顯僵硬了一瞬,但很快恢復如常。
省紀委的趙穎則轉過頭,第一次認真地打量鄭儀,這個剛才被省長單獨召見的年輕人。
鄭儀迎著這些目光,繼續道:
”我毛遂自薦,愿意擔任支部書記或班長,為同學們服務。”
他語氣誠懇:
”我在地方當過鎮長、縣委書記,也在省直部門工作過,了解基層實際也熟悉機關運作。更重要的是,我認為黨校學習不僅是個人提升的機會,也是相互學習、共同成長的過程。”
”如果我擔任班干部,會努力搭建一個真正開放、包容的交流平臺,讓每個同學的聲音都能被聽到,每個觀點都能被尊重。”
這幾句話直指張林和趙穎”內定”的弊端,又提出了更民主的愿景。
會場一片寂靜。
林教授嘴角微微上揚,眼中閃過一絲贊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