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李干發現前方連續出現急轉彎的時候,不得不把航速降低到了每小時470公里,饒是如此,依然是驚險連連。
剛剛向左轉了一個九十度后,飛了不到1000米,前方再次出現山峰擋道,山谷通道被硬生生的導向一個向右急轉彎!
以戰機當前的航速,每一秒鐘就能飛出去130米。
也就是說,留給李干做轉彎動作的時間只有75秒的時間。
這個時間是足夠做很多個特級飛行動作的,可是問題在于,探索這條路線的目的不是為了飛行表演,而是為了給部隊摸索出一套穿越的標準。
對攜帶彈藥的戰機來說,在這么短的時間里進行急的轉彎,本身就存在極大的危險性。
況且,飛機不是汽車,每一種飛機的轉彎半徑是不同的,同樣的彎,擁有優異機動性的殲-35順利轉過去了,可是放在殲-11乃至殲-10身上,搞不好就會在急轉彎的過程中和前方山峰相撞。
李干的腦海里立即浮現出了殲-10、殲-11、強-6這三種主力戰機的最小轉彎半徑數據,取最大的那個來作為接下來操縱的標準。
三種戰機中,最小轉彎半徑最大的是強-6攻擊機,顯然,作為攻擊機,其機動性是比不上戰斗機的。
但是,強-6有獨有的氣動布局優勢——低空低速性能。
換之,強-6在穿越娜拉山谷的時候,可以用低空低速性能來彌補最小轉彎半徑的不足。
可是,如此一來會出現一個問題,突防速度慢了。
李干此時的飛行速度只有470公里每小時,這個突防速度太慢了!
這意味著,飛越娜拉山谷至少需要2個小時。
如此長時間的山谷超低空突防,不但對飛行員的精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突防作戰的突然性還會受到影響。
突防講究的就是出奇制勝,講究的是突然性。
全長800余公里的娜拉山谷,穿越時間要控制在15小時之內,這與戰機的載油量是有關的。
開過飛機的都知道,飛機在平流層飛行油耗是最低的,這個高度在1萬米左右。
除了超音速,油耗最大的狀態是重載低空飛行。
同樣一款戰機,采取高-高方式飛行的話,最大航程是4000公里,但是如果采取的是低-低方式,那就可能銳減到2800公里。
因此,新式戰機進行最大航程、最大轉場航程試飛的時候,是有多種組合狀態的,并不是簡單的從a機場到b機場那么簡單。
東大軍隊里所有的固定翼飛機的最大航程都超過了3000公里,哪怕是以前線攻擊為主要任務的強-6攻擊機也是如此。
可是,如果要用兩個小時穿越娜拉山谷,在突入敵國境內之后,戰機的滯空作戰時間也就剩下十幾分鐘了,否則燃油余量是不足以飛回本場的。
此時的李干不知道最適應的航速是多少,那需要進行多次穿越飛行才能計算出來。
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
當前470公里每小時的航速是絕對不行的。
說句不好聽的,這個航速也就比直升機快一些,完全失去了戰斗機作戰的特點。
在六車道的高速公路長,把轎車開到150公里的情況下,就已經感覺到車速非常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