鄴城。
丞相府。
“啟稟丞相,校事府傳來軍情。”
“周瑜揮師東進、進駐江夏;孫權溯江而上、抵達鄱陽。”
“雙方都出動十萬以上的大軍,各種戰船更是不計其數。”
“不過目前暫時還未交手,依舊處于相持階段。”
主位上,曹操聽完軍情匯報,嘴角扯出一抹冷笑。
“周瑜小兒,這是在等我的行動呢。”
宛城的曹軍撤回來,曹操并未就此發兵西北。
周瑜是寫了一句詩,但誰知道是真是假呢?
穩妥起見,曹操選擇等待周瑜做出行動,后者也的確出兵江夏,卻沒有第一時間開戰,顯然是在等北方的下一步動作。
“傳令。”曹操不在猶豫,“以夏侯淵為先鋒,率軍迫近西北,之后我會親率大軍跟上。”
“丞相,何不再觀望一段時間。”荀攸開口提議。
曹操反問道:“觀望什么?”
“東南方面,周瑜與孫權一觸即發。”荀攸分析道:“西北方面,劉備與韓遂達成聯盟,意圖聯合壓制馬超。”
“丞相不若等一等,等到周瑜與孫權相爭,等到劉備與韓遂對馬超發難。”荀攸緩緩道:“這時,丞相再出兵才是上上之策。”
“嗯。”曹操微微頷首,“公達高見,不過”
“東南方面,周瑜按兵不動,明顯實在等咱們的動作。”
“我若短期不起兵,周瑜或許就會撤兵,這小子可不會上當啊。”
“敵不動、我不動。”荀攸提醒道:“周瑜就算撤兵,咱們也沒什么損失,主要等西北先陷入內亂,豈不是更好的時機?”
“西北先陷入內亂,確實是更好的出兵時機。”曹操反問道:“可周瑜閑了下來,誰知道他會不會橫插一杠呢?”
荀攸聞一怔,不禁陷入沉思
周瑜與孫權打起來,自然沒有精力去干涉北方的局勢。
反之,周瑜與孫權沒打,曹操出兵西北時,就需要考慮周瑜會不會添亂。
“公達,敢問貴庚?”曹操突然岔開話題,問了個風馬牛不相及的問題。
“回丞相,五十有四。”
“我比你還大兩歲。”曹操繼續道:“若沒有記錯,文和比你大十歲,仲德更是古稀之年。”
荀攸五十四歲,曹操五十六歲,賈詡六十四歲,程昱七十歲
“周瑜、孫權之輩呢?”曹操嘆息道:“他們不過而立之年。”
說到這里,一眾謀士漸漸有所明悟。
“時間不站在咱們這邊。”曹操唏噓道:“真往死里耗,肯定是咱們這群老骨頭被耗死。”
“周瑜小兒頗為自負,想與我達成默契,各自統一南、北。”曹操繼續道:“他不干涉我拿西北,我不干涉他取東南。”
“痛痛快快、清清爽爽。”曹操感慨道:“我甚至都有些欣賞這個年輕人,這份魄力可不是一般人能有。”
“北強南弱。”最年長的程昱的開口,“這事兒是咱們沾光了。”
確實是曹操沾光,周瑜要鐵了心先不打江東,專門干涉西北戰局,不讓曹操徹底統一北方,把局勢無限拖延下去,肯定是這群老家伙被先熬死。
“南北對峙,明顯更利于咱們。”賈詡開口道:“聽聞周瑜與馬超聯姻后,正在通過后者購買戰馬,妄圖組建騎兵。”
“趁著周瑜還沒買到足夠的戰馬,我方盡快拿下西北,斷絕南方組建騎兵的路子。”
周瑜與馬超才剛搭上關系,去歲冬天降雪,又導致秦嶺、巴山大雪封山,本就難行的道路根本無法通過。
自然而然,目前拿到手的戰馬并不多,尚不足以去組建一支騎兵。
倘若曹操真能一戰拿下西北,無疑就會斷了這條路子,南方又會陷入一馬難求的窘境。
“沒有騎兵,就不可能進取中原!”賈詡斬釘截鐵道。
這句話說的非常“武斷”,但卻出奇的無人質疑。
中原一馬平川,有沒有騎兵完全是兩個概念。
沒騎兵的一方,想要窺伺有騎兵的一方,當下看來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是在下考慮的淺薄了。”荀攸調整口風,“屬下支持丞相發兵西北。”
隨即,曹操與謀士團達成共識。
“那就這么辦吧。”曹操最終拍板。
“報~~~”
“啟稟丞相,江東來使。”
眾人聞心中了然,不由自主猜到孫權遣使前來的目的——求援。
“丞相。”程昱當即道:“直接打發走算了。”
既然要跟周瑜打默契戰,曹操自然不會插手南方之事,也就沒必要見使者。
“無妨。”曹操擺手道:“對方大老遠跑一趟,見一見也無妨,好教人家交差嘛。”
幾人不由失笑,沒再開口多。
不多時,諸葛瑾被人帶上來。
“諸葛瑾拜見丞相。”
“孫權是來求援的吧?”曹操開門見山道。
諸葛瑾微微一怔,沒想到曹操一上來就單刀直入。
“丞相英明!”
諸葛瑾反應很快,當即下拜道:
“周賊興不義之兵,妄圖奪取江東之地,還望丞相伸以援手。”
“回去吧。”曹操搖頭道:“告訴孫權,我不會插手此事。”
“丞相。”諸葛瑾急忙道:“朝廷只需在北邊,安排一支疑兵即可,無需參與戰事,我主事后定有厚報!”
“實話跟你說吧。”曹操直接道:“朝廷要出兵征討西北,不巧抽不出兵力相助。”
諸葛瑾直接傻了,萬萬沒想到竟然是這個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