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六十一章??金山之行
十二月中旬的金山城郊,雖然正值景氣蕭瑟的寒冬季節,卻已經沒有洪水初退時的殘破與狼籍,被湖水倒灌受創最嚴重的金山新城也恢復了建設,透過新植的道路綠化帶偶爾也能看到里側有些倒伏著生命頑強的樹木,災后的傷痕正在迅速的愈合。
除去各界捐贈及中央政府的救濟拔款外,江南省政府九月中旬從總部設在新加坡的華商銀行獲得2億美元緊急救濟貸款在災后重建工作中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為了獲得這筆救災貸款,張恪與謝晚晴聯合向華商銀行存入2億美元的資金來沖銷華商銀行的資金差。
在去新筑的湖堤參觀之前車隊要先經過電子工業園,經過時,張恪特別讓車子開慢一些,透過窗戶從外面看一看電子工業園的情形。
之前科王與嘉信電子聯合投資的電子工業園此時已經完全成為新科王在金山的生產基地。接手nec電子淘汰下來的生產線,這里的華夏、科王、nec合資顯像管工廠已經投入試運營了,速度很快,除了最初約定的彩電項目外,科王還將憑借nec的技術進入顯示器市場――國內能生產crt顯示器的廠商倒沒有幾家。
除此之外,華夏、科王、nec還合資成立了科華物貿有限公司,據張恪了解到的消息,科華物貿的高級管理人員主要由rb方派出的職員擔任,也就將牽牽的控制住華夏、科王、nec所有合資公司的國際貿易業務,也就是說,合資公司的海外貿易權徹底落入背后的三井財團手里。
張恪看著電子工業園大門上嵌掛著的方式金屬銘牌,此時只掛著“科王(建鄴)顯示電子有限公司”與“科華(建鄴)物貿有限公司”兩塊牌子,心想就這么輕松的讓三井輕松在中國完成對顯示電子市場從物流貿易到制造銷售的整體布局――新成立的合資公司在技術、采購等環節擺脫不了被控制的局面,充其量也只是三井在中國市場吸食利潤的渠道罷了。
在外界看來,與全球重量級電子企業nec的合作讓科王在國內的名聲更加的耀眼,也更加的得到重視,也吸引了不少公眾的注意力,使得科王的碟機業務在國內市場有小幅的提升。科王之前收購海州三元電視機廠,但是其電視機業務在國內市場還沒有多少地位,卻是入秋之后,業績得到快速的提升,市場占有率擠到前十的位子,也算是不少的成就。
此時的科王看上去給人有一種脫胎換骨的錯覺,張恪不曉得謝劍南會有什么感覺:是意氣飛揚覺得能再重振輝煌,還是在擔憂科王的控制權會漸漸流落到三井的手里?不過謝家之前的戰略合作伙伴葛明信、葛蔭均父子此時就要凄涼得多了。
葛明信、葛蔭均父子十二月上旬向香港證監部門交繳六億港元的罰款來終止對嘉信電子的調查,除了之此,葛氏父子還要向上市公司嘉信電子賠償三億港元。
為
了籌集這九億港元的賠罰巨資,葛明信、葛蔭均父子從十一月下旬就開始低價拋售名下包括股票、房產、物業、債券在內的資產――葛家算是徹底喪失了當年的風光。
嘉信電子即使獲得三億港元賠償,但是頹然難改,主要是商業信用的崩壞與競爭者的崛起、壓制,嘉信電子在廣東的工廠已經陷入經營困難的境地,對于擁有四萬名員工的代工基地,獲賠三億港元只夠支付不到半年的員工薪資,要削減生產規模、裁減員工,這些錢連工人譴散費都不夠。
從上回香港電子展之后,張恪還沒有機會見到葛氏父子的落魄模樣,他將視線從窗外收回來,靠到舒適柔軟的坐椅靠枕上,坐在前排的傅俊提醒他湖堤就在前面了。
車在新建的金山湖堤前停下來,有過潰堤的慘痛教訓,新筑的湖堤在臨城一段采取復堤結構,避免新城區遭受湖水的直接威脅。
在當初潰堤處停了車,堤下立了一個紀念碑,過兩天就是紀念碑才算正式落成,張恪不喜歡湊熱鬧,提前過來祭拜一下。
巍峨石碑碑身上雕著潰堤時奮不顧身跳入決口的六名戰士與十萬軍民在九江河西岸舉鋤筑護城壩的浮雕,獻過花,趙有倫陪同張恪從紀念牌后的坡道登上湖堤。
眺望遠處煙波飄渺的湖水,要是當初不能在潰堤后六小時之內在九江河東岸臨時筑起護城土壩逼往洪水改向,趙有倫也實在想象不出讓百億噸洪水沖入三百萬人口的金山城會造成何等慘重的災難!
不過造成一千二百多軍民傷亡、直接經濟損失接近六十億的金山湖潰堤仍是慘重、不容遺忘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