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良鏞的舉動,無異于用金庸的偌大聲望,為“黃易”這個尚顯神秘的筆名加冕!
《明報》的副刊地位毋庸多,金庸親自承諾的“更大版面,更佳位置”,更是無價之寶。
那句“明珠蒙塵”,鋒芒所向不僅是小林天望的《亞洲日報》平臺格局,更深層的,或是表達對小林天望東瀛背景的不滿——如此“國寶級”的歷史武俠巨作,怎能落在“外人”旗下?
他這是光明正大的陽謀!
就是明著要挖人!
“瘋了!金庸真的下場了!”
這個念頭在無數人腦海中盤旋。
一夜之間,“黃易”這個名字的熱度,徹底爆炸,甚至隱隱壓過了關于霍震挺和小林天望的身份爭議,成為了港島街知巷聞的焦點。
談論《尋秦記》,若不提及金庸這番石破天驚的招攬,仿佛就落伍了。
“黃易”本人,在讀者眼中披上了一層神秘而灼目的光暈,從文字背后的影子,變成了可與金庸在紙面上“隔空對話”的巨匠胚子。
人們開始瘋狂猜測黃易的真實身份、年歲、樣貌,以及——他會不會接受這份天大的誘惑?
這股席卷全港的熱潮,自然也第一時間涌到了《亞洲日報》社樓下。
那條由十幾名自發而來的年輕讀者拉起的白色橫幅,在編輯部大樓門前格外醒目:“求立刻出版《尋秦記》全書!!!”
紅色的漆字,充滿了迫不及待的焦灼。
而且這一下,橫幅周圍聚集的人群更多了,也更嘈雜。
不僅有學生,還有上班族匆匆駐足,甚至有師奶提著菜籃也湊過來看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