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船的收獲,他們沒有再拉回村里分。
在大家的默契下,村里的另外兩艘船負責保障全村人的口糧,而王衛國這艘最先進的船,則承擔起了為村集體賺錢的重任。
船直接開到了紡織廠的碼頭,孫紅山早就得到了消息,帶著人等在那兒。
一過秤,好家伙,滿滿一船魚,賣了三百六十塊錢的高價。
回到村里,王衛國當著村長和隊長的面,將錢攤開。
“孫叔給的價格公道,一共三百六。老規矩,一百六十塊交給村集體當公賬。船是大家的,不能光我們用。”
王衛國說著,先數出了一百六十塊錢,交給了沈紅星。
然后,他又抽出二十塊錢遞給沈軍。
“這是這次出海的油錢,你收好,下次加油用。”
剩下的正好一百八十塊,三人平分,一人六十。
村里人對此沒有任何異議。
王衛國帶著大家伙兒吃上了魚,現在又在為集體掙錢,誰還能有閑話?
更何況,誰都明白王衛國之前說的道理,錢現在看著就是一沓紙,沒什么大用。
可一旦旱災過去,這些錢,就是讓沈家村能比別的村子更快緩過勁來的底氣!
接下來的日子,王衛國幾乎天天都泡在海上。
山上的獵物越來越難打,而大海,卻成了眼下最慷慨的糧倉。
他賺的錢,一筆筆地匯入村集體的賬戶,也讓自己的小金庫漸漸充實起來。
與此同時,整個沈家村都進入了一種緊張而有序的忙碌狀態。
大人們除了出工,就是漫山遍野地挖野菜,什么薺菜、婆婆丁、苦菜,只要是能吃的,都弄回來,洗干凈了在院子里曬干,打成捆,準備過冬。
孩子們也沒閑著。
王山他們這些半大的小子,一到周末放假,書包一扔,就挎著籃子,拿著鐮刀,成群結隊地去打豬草。
對于他們來說,這可比坐在教室里聽老師講課有意思多了。
漫山遍野地瘋跑,還能順便掏個鳥窩,摸兩個鳥蛋,日子過得不亦樂乎。
這天下午,王山和小伙伴們背著滿滿一籃子豬草,唱著不成調的歌謠往家走,臉上被太陽曬得通紅,額頭上掛著晶瑩的汗珠。
“王山,你爸今天又出海了嗎?”
一個虎頭虎腦的小子問道。
“嗯!”王山驕傲地挺起小胸膛。
“我爸去抓大魚了!”
“抓大魚能換好多好多錢!”
“我爸說,等以后,他要開一艘比現在還大的船,帶我們去更遠的海上!”
王山揮舞著小拳頭,眼睛里閃爍著對未來的憧憬。
“更遠的海上有什么呀?”小伙伴好奇地問。
王山撓了撓頭,這個問題他也不知道,但他還是學著大人的口氣,故作深沉地說。
“有……有更多的魚!”
孩子們的笑鬧聲順著山風飄回村里,給這片因干旱而略顯沉寂的土地,增添了幾分鮮活的生氣。
大人們聽著,臉上也會不自覺地露出笑意。日子雖然緊巴,但看著孩子們無憂無慮的模樣,心里總歸是踏實的。
這份踏實,在半個月后,被一則從公社傳來的好消息推向了頂峰。
那天,連山大隊的孫連城大隊長親自坐著一輛解放卡車,一路顛簸著來到了沈家村。
卡車上,蓋著厚厚的油布,看不清里面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