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幕,深深的烙印在了所有在場的工匠心中。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像一座壓在他們身上幾百年的大山。
今日,秦源,親手將這座大山,鑿開了一道縫。
一道能讓陽光,照進來的縫。
第三件事,則是關于招生。
格物總院的成立,以及秦源那場辯論的勝利,讓長安城里的風向,悄然發生了變化。
一些思想比較開明的功勛世家,比如程家,尉遲家,他們雖然也是武將,但骨子里是實用主義者。
他們看明白了,秦源這套東西,是真的有用,是真的能帶來實打實的好處。
還有一些,是在朝堂斗爭中失利,或者家族底蘊不足的小士族。
他們發現,讓家里的子弟去和五姓七望搶科舉那座獨木橋,實在是太難了。
現在,秦源給了他們一條新的路。
于是,一個奇怪的現象出現了。
大批的世家子弟,開始涌向格物總院。
來的,大多不是嫡長子,而是那些在家里地位不高,不擅長背誦經義,但從小就喜歡舞刀弄槍,拆卸器物的“庶子”或者“次子”。
他們的父兄,把他們送來,目的很明確。
不求你能當多大的官,學一門真正的手藝,將來能管個工坊,造個船,或者進入軍器監,那也是一條光宗耀耀祖的出路啊!
實用主義,在這一刻,戰勝了虛無縹緲的面子。
格物總院,正式開學。
秦源作為祭酒,親自為全院師生,上了第一堂公開課。
整個總院最大的禮堂,座無虛席。
所有人都以為,秦祭酒的第一課,會講什么驚天動地的理論。
然而,秦源走上講臺,手里只拿了兩樣東西。
一根螺絲釘,一塊磚頭。
他的主題,也讓所有人大跌眼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