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爐子的爐溫沒控制好,一爐上好的鋼水,廢了。
一個老師傅,憑著老經驗去鍛打胸甲,結果弧度不對,會影響士兵的劈砍動作,也廢了。
效率,太低了。
質量,也難以保證。
這樣下去,別說出征之前,就是再給他一年,他也造不出三千套合格的裝備。
所有人都沉浸在新式裝備誕生的喜悅中,只有他,看到了這喜悅背后,那致命的人才斷層。
大唐不缺巧匠。
缺的,是懂“科學”的工程師。
想通了這一點,秦源立刻求見李世民。
御書房內。
他沒有叫苦,也沒有要人要錢。
他只提了一個構想。
“陛下,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工匠雖多,但多是子承父業,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臣懇請陛下,準許臣在格物院之下,設立一附屬學堂!“
“學堂?”李世民來了興趣。
“對,就叫格物學堂。
不問出身,不看門第,只要是聰穎伶俐的少年,都可以招收進來!“
“臣,會親自為他們編撰教材,教他們算學,教他們格致之學(物理),教他們質變之學(化學)教他們,為何鐵會生銹,為何火會燃燒,為何杠桿能省力!“
“臣要培養的,不是只會鍛煉的工匠,而是能舉一反三,能開創新物,能為我大唐,源源不斷提供新技術的,第一代‘格物人才’!”
秦源的聲音,擲地有聲。
李世民,聽懂了。
他眼中的光芒,越來越亮。
s